【姚謙】減法之美

專欄  履行者

2014年上野公園的一場櫻花。
2014年上野公園的一場櫻花。

 

 

 

 

 

昨天傍晚北京忽然打雷下暴雨,為時不長,大約20分鐘就過去,一切又恢復了。如同每回大雨過後的北京,隔天就算在陽光普照的中午,室外的溫度也不會太熱;這忽然讓我想起了日本。回想起來,我第一次去日本旅行,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

這30年來,我常藉著工作或休假待在日本,挑一個城市度過。東京,應該是我最常去的城市了,印象中日本總是讓我覺得冷。還有一個不變的,就是對吃的印象,無論頂級的米其林餐廳或是小餐館,都可以吃到合我口味的食物。這樣的經驗久了也就慢慢地明白,是因為在日本,得到許多面對食物的體驗,都引導我去感受屬於食材本身的滋味,而不是調料的加法刺激,這是一種很日本的美學啟蒙。

一如過往,日本仍是臺灣人最喜歡旅遊的地方,在我住北京多年後才發現,除了地緣關係外,似乎是一種帶著精神上美化的崇拜,定期的朝聖和充實。這幾年北京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人喜歡去日本旅行了,雖然欣賞之情相近,不過表現出來的情感就不太一樣。臺灣人旅遊日本是長年累積出來的經驗,自然帶著較多的情感;而北京的朋友,旅遊日本精確、神速的進展,來自高端旅遊消費的判斷。例如純米其林餐廳之旅、純楓葉、純櫻花之旅或者純藝術之旅。

 

在一片新建築的角落,一棟小小古董老屋。
在一片新建築的角落,一棟小小古董老屋。

 

 

 

 

 

 

然而,我還是懷念那種背包族似的日本旅行,因為記憶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不是來自人云亦云的包裝,更多是來自過往的體會,屬於原始生長於日本的經驗。特別是當臺灣從生活文化、流行美學上,許多方面模仿自日本,多年後,其實是有一種空虛感,終究這裡不是那些美好的原生地。

就像這些年來,臺北許多人家的院子,都可以看到櫻花,遇到花開,拍了照晾在FB上,就像假裝去日本一樣。不過,我們都知道事實不是這樣,那只是買個奢侈借鏡而已。屬於原生的美感,是別處不能複製的。

說起了櫻花之旅,我永遠記得幾次非刻意,卻難忘的櫻花經驗,雖然我曾在別的城市,看過更盛大的櫻花開放,不過櫻花在日本已經不是風景,而是一種一年一回的儀式了。日本人的儀式,我欣賞卻從不想模仿,畢竟那是別人的儀式,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儀式或是自己的民族美學。

在日本旅行,屬於我的儀式就是:靜靜地站在遠處觀看,帶著欣賞和佩服之心。感受他們的感受。

旅遊日本許多的美好經驗是體會,體會就是收穫了,無需像儀式般地複製在自己家中,也不用跟著旅遊書去踩點,反而樂趣更多。在日本旅行,早年常去各家唱片行,找小型電影祭,逛不同書店,現在則常去位於上野的國立西洋美術館,因為審美品味特殊與擅長分析整理的日本,能提供我從不同角度,再閱讀一次聽過的音樂,看過的電影,或是發現遺漏掉的好作品。

日本旅行最重要的是「發現」,刨掉外在客氣的說明,如果你願意欣賞與理解,就會慢慢發現。反倒是精緻的旅行、誇張的包裝,如壽司之神(註)和草間彌生的大南瓜等等,種種朝拜名牌式的標籤旅行,已經無法打動我了。

我還是喜歡原生的風景,所以常常在東京都裡挑一站,沒有目的去逛,穿越住宅去的小巷弄,看見沒有打扮的人們,如原生植物般,毫不矯飾的存在。在日本,減法才是最美,最高級的旅行方式。▍

註:日本電影,講述全球最年長的日本米其林三星大廚「小野二郎」的一生。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