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糊中,看見光的真相


威廉・透納:光之先驅,印象派的靈魂原點

文.攝 安安安柏 圖片提供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展區「海上風暴」



當我走進展場,眼前不是一幅幅風景畫,而是一場與光、霧與海的親密對話。那不是明確的輪廓,而是彷彿剛從夢中醒來的視線,一層層、輕輕地把情緒與空氣刷進畫布裡。這就是威廉・透納的世界 ── 一個用模糊說話的世界。



英國國寶級鉅作《藍色瑞吉山之日出》是本次「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最為矚目的亮點之一。



牆上的那句話:「模糊是我的強項」,彷彿正好替他所有作品下了註解。他從不急著把一切說清楚,而是以一種將將要看清、又不願看得太清的方式,讓我們靜靜陷入畫中。那種模糊,不是失焦,而是一種游移於抽象與真實之間的狀態,一種靠近本質的曖昧。


透納的筆觸有著獨特的節奏與氣韻。他常用濕潤顏料大面積鋪陳背景,讓色彩彼此暈染、交融,再以乾刷或刮刀刻畫閃光與浪尖的紋理。尤其在海景作品中,浪與霧、天空與海平線往往交融一體,彷彿大自然正在緩慢呼吸。畫面裡沒有硬邊,只有光的顫動與風的動勢。一層層近乎透明的色彩疊加,使畫面既厚重又輕盈,彷彿浮在空氣中。



《三個海景》,1827,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圖片來源:TATE)



這樣的技法與光感處理,正是印象派誕生前的伏筆。透納不再追求精準再現,而是放大主觀感知。他讓光成為畫面的主角,讓氣氛與變化主導構圖。這些觀念,後來在莫內、畢沙羅身上開花結果,而後印象派──無論是梵谷的強烈筆觸,或高更的色彩象徵──都從透納身上汲取過自由與情感的靈感。



《歡呼吧!幽冥號捕鯨船!又獲一鯨!》,1846,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圖片來源:TATE)



值得一提的是,透納早年為建築繪圖師,即使畫風漸趨奔放,依然保有空間與比例的嚴謹感。他的構圖從不混亂,遠山與近海、天光與水影之間有著精巧的安排。即使畫面簡化至極,也仍能讓人感受到空氣的深度與動態的節奏。



柔和的赭紅和灰藍堆疊,將山巒在陽光下的變化呈現



我特別喜歡他後期那些幾乎趨近抽象的作品。色彩像呼吸般在畫布上流動,邊界不再清晰,卻有濃烈情緒的起伏。他的畫不為說明,而是邀請你去「感覺」。就像傍晚的霧,悄悄包覆你的情緒,不需言語,你就能懂。


這場展覽讓我重新理解 ── 透納並不是描繪風景的人,而是凝視自然的藝術家。他讓我們看見:畫畫,不只是技法或視覺的再現,而是一種謙卑、靜默、極富創造力的愛。●



後期對於筆觸的開放,透納將畫風更推向印象派










|安安安柏|創作/藝術/生活練習生。策展人暨藝術經紀,擅長影像敘事與展覽策劃。2025年策劃《REVWU個展-Way of Gazing》,融合空間與敘事,引導觀者感知影像與現實交織的場域。致力於連結創作者與觀者,推動當代藝術交流與影像美學對話。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