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 087   ✎_

我的小巷時光





本月值星  劉亞涵



「內∼底∼坐!」每天下午五點半,準時在轉角那間魚丸便當店響起,不容忽視的渾厚嗓音穿透一層層水泥牆,為街頭巷尾宣告晚餐時間來臨,於此同時各家飯香紛紛飄出,臺北某街巷料理東西軍正式開打,叮叮!

「好的,目前十點鐘方向陽臺掛著三件汗衫的那戶人家正把魚下入油鍋,喔?這香味⋯⋯今天吃糖醋魚啊。好的,旁邊那家種滿黃金葛的鄰居也出招了,這醬油的鹹香⋯⋯是紅燒⋯⋯紅燒肉!是的,兩家今天都祭出極其下飯的料理,決定好今晚要吃哪一道了嗎?都幾?」這樣令單身租屋族著實困擾與為難的場景天天上演著。

兩年前從桃園家中搬上臺北,和大學時期三位好友同住,房子是典型輕隔間公寓租屋,得爬五層樓梯的那種,還須日日追趕垃圾車,即便生活上麻煩許多,都比不上自由的空氣啊。由於住屋處緊鄰傳統市場,一早大約六七點就會在半夢半醒間感受到空氣中蓄勢待發的躁動,此起彼落的叫賣、隆隆滾動的菜藍車,但這些都不足以將我吵醒。「ambulance救護車,a-m-b-e-l-a-n-s-e⋯⋯」後陽臺對面那家小弟又在一早背單字了,嗯,好洪亮,但,要再加油喔。

記得以前也會在家背單字和九九乘法表,那時還住在文山區的老公寓裡,一樣沒有電梯,但住三樓不用爬那麼高,那時常因急著出門找朋友玩,總會不自覺愈背愈大聲,可能也不小心打斷了某個阿姨的午後美夢吧。老公寓街巷戶戶都離得很近,學校同學都是鄰居,每週上半天的那幾天,吃完午餐、寫完功課的下午三點就是怪獸出籠的時刻,朝天大聲呼喊,同伴們就會接連出動集結。這時幼小的我,總在心裡默默期待聽到自己的名字:「劉亞涵∼妳好了沒?」幾隻兔崽子不用酷炫玩具就可以耗掉一下午,牆壁鬼、躲避球、紅綠燈⋯⋯玩得全身又髒又臭,直到聽到媽媽淒厲的吼叫,一隻隻才不甘不願地回家吃晚飯。

這些回憶距今已十多年,記憶被時間淘洗刷白,家裡到學校的路徑早已記不清,但從陽臺望出的風景卻還歷歷在目,童年似乎凝結在這條不到一百公尺的小巷裡。盛開的九重葛、被太陽曬得刺眼的車頂,還有那隻不知何時出現的胖黃狗,莫名成為這條小巷的看守犬,會對著陌生來客汪汪叫,沒多久還來了隻小黑陪伴牠,不知道牠們現在過得怎麼樣了?後來全家搬到桃園,住在有電梯的大樓裡,雖然舒適方便許多,卻也聞不到隔壁阿姨們的飯菜香、鄰居拉的二胡聲,也沒再玩過牆壁鬼了。

敞開的陽臺、輕薄的隔間,巷弄內的大小動靜幾乎無所遁形,這些舊公寓為人詬病的缺點,又是最迷人的地方。重回老街巷生活後發現,時間的流動不該以精準的秒分時計算,當你發現晚上聽到的琴聲愈來愈流暢,三樓的柯基犬又胖了一圈,自己似乎也跟著街區一起慢慢成長。

睜開眼,又是被吵醒的一天,但這樣蠻好。●





IMG 1134
週六上午,正豪氣地用水管沖洗屋簷順便洗車的鄰居阿姨。





劉亞涵 小日子編輯。喜歡聽故事,寫稿時會進入聽不見的真空狀態。總愛在死線前掙扎的拖延症患者,最近開始減醣生活(請幫我加油謝謝)。


分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