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時的冥想指南
「 不為追求高深的人生哲理,純粹希望日子過得清爽舒適。」
「 不為追求高深的人生哲理,純粹希望日子過得清爽舒適。」
休息時我們聽的音樂、看的書、追的劇
難解的愛情習題、對外在的焦慮、對人生階段的徬徨⋯⋯與其陷在黑暗中,不如借助一下AI 的神奇
能力,召喚回歷史裡的智者,聽聽愛因斯坦、張愛玲,或是小王子怎麼說,也許你會發現這些困住
現在的煩惱,拉開時空後也沒什麼大不了。
1984 年生,攝影師,作曲家,音樂製作人。長年投身於攝影工作,並在2012 年出版攝影作品集《遠方》。於2009 年開始參與製作電影配樂,首部作品〈眼淚〉獲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近年擴展與不同領域的多媒體創作者的合作,作品出現在2021 年倫敦雙年展,2021 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等,同年受任金馬獎頒獎典禮音樂總監。冰冷且溫暖的悵然感,體現在不同面向的作品。計畫明年上半年於臺中進行融合電子樂、室內弦樂及鋼琴的音像現場演出。
譁眾取寵或太高端的廚藝,本來就不是我想要鑽研的事情,我寧願花時間去探究大家愛吃的東西還可以怎麼做。我的前後場團隊、我的副手,以及一直支持我們的客人,讓一間店能成為很多人的家常。
慢食,是一種對於食物的尊重,對於一同共享美食的親愛之人的重視,在食物到來前熱烈地等待,在吃的當下熱情地吃,「任何食物都可以是慢食,任何食物都可以吃出它緩慢的美學。」正在為剛到來的手沖咖啡拍照留念的焦桐帶著笑意如此說著。
對於「作品能展現出作者的個性」這句話我有所保留,誠實地說,我不是一個喜歡用插畫表達自己的人,比起自我被認同,我更傾向讓「作品先行」,好比義大利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Elena Ferrante從來沒有表明過身份,卻仍成為家喻戶曉的佳作,我認為,在作品之前,真實的自我是不存在的。
過往因為胃虛弱不嗜酒,就算來日本之後,到了居酒屋也只是應合氣氛的點杯開場用生啤,可以說完全不懂酒水的魅力,直到一次被日本地酒驚艷之後,自此迷上揉雜著果香、花香、米香氣息,有些甘甜、有些辛嗆、有著各種萬化千變滋味的日本地酒。
在三點一刻的午茶時間,嘉義保持了臺灣人傳統的吃點心文化,流行的不是咖啡加蛋糕,而是黑輪、肉圓、鱔魚麵、滷熟肉、共匪餅、麥仔煎等等,完全服貼南部人的胃口,騎歐兜拜慢慢悠晃市區,一攤接一攤越吃越是「胃食道大順流」,我想我就是從小吃開始上癮這座城市的吧!
米做成各式各樣的成品,如粄條、米粉、水粄、九層糕、菜包、芋頭粄,移居北埔多年,最棒的是,早晚三餐,都可以嘗到各式客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