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有時間痕跡的古道具
重新溫習生活
一間小店 廢棄空屋改建的古道具店
愛上舊東西已經超過十年了。十年前,還在讀大學的時候,第一次到日本自助旅行;當時,第一次踏進古物店,被懷舊的空間和充滿時間流逝感的氛圍深深吸引。之後,幾乎每年一定會規劃兩次到日本旅行,用最簡單的方式,搭電車到處探險、尋寶。
2013 年春天,因為工作繁忙,於是,決定在工作告一段落後,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便安排在日本住了一個月。那次的長假,因為時間很寬裕,可以慢慢地、真實地體驗在日本「過生活」的樣子;而且只要一有時間,就四處蒐集各式各樣的老東西。結果,不小心買了太多有趣的東西,想辦法運回台灣,才發現家裡擺不下,於是嘗試在臉書(Facebook)上成立粉絲專頁,賣給一樣喜歡老東西的人。非常意外,我所挑選的東西,受到粉絲喜愛,進而促成這間小店的誕生。
在籌備「古道具 Delicate」的時候,有天無意在附近閒晃看到現在的店址。當時這房子如同空屋廢墟,承租之後,花了快四個月改造這間房子。尤其是把天花板重新改造,堆砌木頭樑柱;還在屋頂嵌入天窗,讓陽光能夠照射進來。同時,把堆積如山的古道具慢慢運到店裡來,不斷地調整擺設,終於在去年冬天開始營運。
在這間小店裡,只要是好的東西,都有可能出現,多數還是以日本古道具、藝術品及精選雜貨為主。同時我也希望每個進來店裡的人可以感受到我的用心,從老物件上察覺到,買什麼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生活。
因此,我在選老東西的時候,強調每一個物件的「使用感」,而且在生活中一定能夠使用。有時候去逛跳蚤市場找到的古物,可能無法從外觀去評斷它原本的功能,但是當你把它帶回家,就是賦予老東西新的生命。
就像我有一個 100 年前鞋匠使用的掛臺器具,看的出來原本用木頭和鐵柱手工組裝在一起,留下許多鞋匠把鞋子放在上面敲敲打打的痕跡;現在單獨放在展桌上,就變成一件有時間紋路的藝術品。
在日本到處蒐集古道具時發現,日本人比台灣人更愛歐美的用品,有不少店家販售歐洲二手家具。只是,他們著重外觀看起來仍新、功能與用途非常明確;也有不少五、六〇年代的生活用品,完整保留。
我特別鍾愛日本古道具,是因為每項古道具都充滿著使用痕跡,甚至已經失去原始的使用功能;但是現在找到它的人,可以決定古道具的新用途。此外,我喜歡破損、生鏽的東西,尤其是鏽掉的物件,上面有自然生成的紋路。台灣人不喜歡生鏽的東西,覺得外觀生鏽的家具不好看,但是我挑選的舊鐵器物件,都不會上漆,希望能夠喚起一些人對物件本質的感受,碰觸最真實、最接近自然的狀態。▍
古道具 Delicate
02-8732-5321
台北市大安區嘉興街346號
facebook.com/AntiqueDelicate
口述 Jin
文、攝 許哲寧
Jin 音樂製作人,喜歡在東京的西荻漥和日本各地挖掘老東西,結識許多當地店家,找到他們隱密的挖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