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違心做著我們認
為對的事情,就不會對不
起這個名字。」





—— 專訪好心地文創創辦人 黃奕杰



DSC 07413

如果抽離了「人」,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好心地文創」。

說起與好心地文創的緣分,大概是從我念碩士時開始的,當時正在進行一項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百年工藝調查計畫,主要研究百年以上的臺灣工藝,像是廟宇彩繪、陶藝等,但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這其實很無趣,直到我們開始走入社區,接觸到正在做工藝的人們,才發現原來「工藝」比我們想像中來得還要有趣!



DSC 06981


因為了解,所以開始變得在乎


類似於蔬菜生產者的履歷,你明白種菜人背後的艱辛,當你吃著他們所種的蔬菜時,會感到一股油然而生的尊敬,就如同工藝,因為你了解他們,所以開始變得在乎。自京都交換學生回來後,深受日本人對在地產業的重視而有所啟發,於是開了我的第一間選物店——「好的」。

在開店的過程中,也讓我了解若是單純地販售,並沒有辦法讓更多人知道工藝的重要性,唯有將它企業化,才有機會讓更多人看見。透過文化創造的概念,介入工藝及設計之間,讓兩者所激盪出的漣漪,影響更多人願意去投入這塊領域。


DSC 06671

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發展工藝載體的傳遞者


「工藝」一詞,對於現代人來說,似乎是介於陌生又帶點距離的灰色地帶,為了讓它真正落實於我們的日常,作為一個工藝的領路人,我們從策展、舉辦市集到演講皆積極參與,無非是希望透過各個媒介,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發展工藝載體的傳遞者。最後藉由設計的注入,除了讓美感提升之餘,也將工藝年輕化。

好比在馬路上,常見卡車載有滿滿高麗菜的竹籃,那就是竹工藝,當有了設計的加入,我們將它縮小製成筆筒,那份與你我生活記憶中所產生的連結感,便是我們認為「工藝」與「設計」無法切割的原因之一。


DSC 07831

也曾有過懷疑自己的撞牆期


經過兩、三年的滾動,從一開始被動地挖掘社區,到現在我們能為社區工藝發展提供指引,儘管當中,也有過懷疑自己的撞牆期,也許是業績不如預期、也曾碰過被社區拒絕的窘境,在面對社區的不認同,隨著心態的調整,到現在能虛心接受,並讓好心地文創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由於社區服務的學員們年齡層散佈在40-70歲之間,除了教他們如何行銷品牌、使用社群,也指導他們如何烹調、攝影,看著學員們一個個都足以做我們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的年紀,有的會叫你一聲「老師」,有的會給予你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反倒是我們更該從他們身上學習。



DSC 07551


既然取名為「好心地文創」,那就要對得起這個名


記得曾有位年輕工藝家說:「看到我們後,似乎不那麼孤單了。」在臺灣工藝發展不是那麼主流的現今,還有我們這樣一群人,正在努力壯大這件事情,讓他覺得身上似乎也背負著一種使命,且更肯定地想把這件事情做好。

一開始取名為「好心地文創」,也想說會不會顯得偽善(笑),但只要不違心做著我們認為對的事情,那就不會對不起這個名字。為了不愧對那些默默和我們一起努力的人們,如果可以,那我希望能一直走下去。



DSC 0804 2




 張雁婷
 Loki Hong



黃奕杰 好心地文創創辦人兼執行長,致力於將傳統產業注入設計。從社區生活發展文創聚落,透過社會設計探討社區工藝與青年工藝之發展,期許讓這塊土地上的好事、好物、好故事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