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Good Job
文 游姿穎
攝 張界聰
Kay 刺青師。復興美工、臺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熱愛畫畫,到德國接觸刺青後,認為可以將喜愛的插畫結合刺青是很棒的事。擅長動物、花草、手寫字體等風格,也愛蒐集公仔與紙膠帶。開設個人工作室「Kayyang Tattoo」。
「 刺青是專屬個人的回憶與故事,比起技法,能觸動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記得入睡前,總在被窩裡屏氣等待著媽媽將燈光關上,聽著她走出房門的腳步聲漸遠,我便拿起偷藏在口袋裡的色筆,在牆上隨意塗鴉。國小五六年級,校園風靡起同人誌,我也有樣學樣,在紙上畫漫畫,然後釘成一本本小冊子,用十元價格販售給同學。現在回想,那時候以畫畫為職志的念頭,就已經悄悄在我心中萌芽。
然而,念藝術這個選項,對父母來說,並不是他們最想聽到的答案。所以求學路上,有過叛逆、有過冒險,因為我想按自己的心意,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高一那年我偷偷休學,重考復興美工,晚上念書、白天在幼稚園打工畫教材,同時自己手作筆袋、面紙包在創意市集擺攤,既充實又滿足,那是一段很開心的時光。

對於許多事,決定後我都想拚了命往前衝,但偶爾也會因為旁人的一句提醒,讓自己停下腳步重新思考。高中打工時的一位前輩,曾因為我輕蔑其他插畫家的作品而點醒我,「許多事不能只看表面,他的作品或許不是最好的,卻因為能打動人心,才會得到大家的喜愛。」當時並不十分明白,但現在回想卻給予從事刺青工作的我很大啟發。
大學設計系畢業後,飛往德國打工度假一年,也意外牽起我與刺青的緣分。帶著僅有的一份作品集,我到德國設計公司投石問路,但因為語言和專業背景不同,連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沮喪到一度想放棄畫畫,但也促使自己思考,什麼樣的工作少了語言的隔閡,還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我看見德國朋友們分享著自己身上的刺青,討論起世界哪個城市的刺青風格最好,當下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圖案我似乎也畫得出來。於是我知道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