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紋上永恆紀念 陪伴自己也拾起情感

Cover story Good Job

 游姿穎
 張界聰

Kay 刺青師。復興美工、臺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熱愛畫畫,到德國接觸刺青後,認為可以將喜愛的插畫結合刺青是很棒的事。擅長動物、花草、手寫字體等風格,也愛蒐集公仔與紙膠帶。開設個人工作室「Kayyang Tattoo」。

「  刺青是專屬個人的回憶與故事,比起技法,能觸動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PHI 2147
刺青對 Kay 來說,是一份能夠從事喜歡的創作,又能與人交流的迷人工作。

從小我就很喜歡畫畫,記得入睡前,總在被窩裡屏氣等待著媽媽將燈光關上,聽著她走出房門的腳步聲漸遠,我便拿起偷藏在口袋裡的色筆,在牆上隨意塗鴉。國小五六年級,校園風靡起同人誌,我也有樣學樣,在紙上畫漫畫,然後釘成一本本小冊子,用十元價格販售給同學。現在回想,那時候以畫畫為職志的念頭,就已經悄悄在我心中萌芽。

然而,念藝術這個選項,對父母來說,並不是他們最想聽到的答案。所以求學路上,有過叛逆、有過冒險,因為我想按自己的心意,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高一那年我偷偷休學,重考復興美工,晚上念書、白天在幼稚園打工畫教材,同時自己手作筆袋、面紙包在創意市集擺攤,既充實又滿足,那是一段很開心的時光。

PHI 2097
喜歡與客人彼此分享心情,Kay 認為刺青師除了創作,更難得的是聽見許多人的生命故事。

對於許多事,決定後我都想拚了命往前衝,但偶爾也會因為旁人的一句提醒,讓自己停下腳步重新思考。高中打工時的一位前輩,曾因為我輕蔑其他插畫家的作品而點醒我,「許多事不能只看表面,他的作品或許不是最好的,卻因為能打動人心,才會得到大家的喜愛。」當時並不十分明白,但現在回想卻給予從事刺青工作的我很大啟發。

大學設計系畢業後,飛往德國打工度假一年,也意外牽起我與刺青的緣分。帶著僅有的一份作品集,我到德國設計公司投石問路,但因為語言和專業背景不同,連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沮喪到一度想放棄畫畫,但也促使自己思考,什麼樣的工作少了語言的隔閡,還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我看見德國朋友們分享著自己身上的刺青,討論起世界哪個城市的刺青風格最好,當下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圖案我似乎也畫得出來。於是我知道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PHI 2047
設計師出身的 Kay,和其他刺青師直接手繪的方式不同,她會用電腦做圖,強調比例的精準。

回到臺灣,我先在美商公司當設計師,同時找從事刺青的朋友邊學、邊練習;比起刺青,設計無法讓我發揮創意,於是決定離職全心投入這份令我著迷的工作。但黑道「刺龍刺鳳」的刻板印象,讓家人十分反對,也不理解我為何放棄條件優渥的設計師工作。我說服他們給我三個月的時間去試試,因為我知道,只要走出風格,好的作品自然別人就會看見。

拿起細針沾著墨水在別人皮膚上畫畫,與在 紙上畫圖感受不同,經過不斷嘗試、調整, 漸漸磨出自己擅長的細緻線條與清新風格。 尤其我最喜愛刺繪貓狗等動物圖案,每每看 到客人滿意的神情就是最開心的時候。三個月的時間證明了我可以此為業,也讓我明白, 刺青師不僅是刺青而已,更重要的是拾起了人與人交流的情感。因為每個刺青都是專屬個人的回憶與故事,比起技法,能夠觸動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有埋藏在心底的祕密,我很希望藉著這份工作,幫助他們找到出口。記得有一位女孩,她將父親意外過世的責任歸咎自己, 想將父親的名字刺印在身上,我知道後,便將她父親姓名的字義轉化為一幅山水圖,並在上面畫了艘小船,同時告訴她,「妳就是這小船,父親會永遠守護包容妳」,她也因此漸漸釋懷並將苛責放下。

每位走進工作室的陌生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與我分享,他們是走進我生命的養分,讓我成長也提醒著自己,我的每個作品必須用心的畫,讓對方感受到這個刺青是被愛、被祝福的,這也是我做這份工作感到溫暖與驕傲的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