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伴侶圓育兒夢 我們當爸爸了

 

DSC034521

 

放眼亞洲,台灣同志人權十分進步,而 5 月 17 日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即提醒人們,愛沒有不一樣,同性伴侶也能享有為人父母的責任與權利。一起走入林志杰(Jay)和 Jona 的生活,感受他們如何在台北構築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

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對許多家長而言,是既緊張又期待的大日子,林志杰和伴侶 Jona 也是如此。那天下了班,他們在幼兒園會合,準備接第一天上課的雙胞胎兒子回家,走在綠蔭滿布的敦化南路上,看似平凡的路途,其實走來不易。

 

DSC03488

 

為了這件大事,林志杰與 Jona 下了好大工夫,一來要向兒子解釋「上學」是什麼、叮嚀要聽老師的話;二來是打預防針:「上學之後,常常會一整天不在家裡,爸爸也不會陪在身邊了喔。」

除了對孩子心理建設,自己也要鼓起勇氣好好面對身為「家長」的身分。但或許就是台北對待同志身分的友善,讓林志杰不用擔心與伴侶共同牽著孩子走進校園會有什麼疑慮,學校老師也都大方擁抱這對雙胞胎,兄弟倆沒哭、沒鬧,點個頭就牽著老師的手進教室了。

 

人生下半場圓一個育兒夢

 

3 年前,林志杰透過美國代理孕母生下一對雙胞胎,與小他 13 歲的伴侶 Jona 升格兩個孩子的爸。在此之前,40 歲的林志杰是創業老闆、有著穩定交往的男友,以及接受他同志身分的年邁父母,堪稱同志圈人生勝利組;直到人生下半場的十字路口,他開始思考成家育子的可能性,「也就是中年危機吧。」林志杰打趣地說。

 

DSC03309

 

有句俗諺說:「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之力。)」林志杰說,這句話放進男同志家庭裡,儼然是最好的註腳。他解釋,兩個男同志生育孩子,理應沒有「母親」的角色,但過程中卻少不了女性協助,例如雙胞胎兒子,是台灣女同志友人提供卵子、美國南加州一位代理孕母出借子宮,正是一個「global village」成就而來的奇蹟。

由於同志婚姻在台灣還在修法的轉換期,林志杰與 Jona 仍是法律上的陌生人,儘管兩人沒有結婚證書,卻是一起撐起四口之家,林志杰在外拚事業,Jona 則辭掉工作,成為向親友討論育兒經的全職奶爸。

 

%E5%90%8C%E5%BF%97%E7%88%B8%E7%88%B8

 

同志家庭的台北生活

 

台北的多元包容,讓林志杰不曾思考一路以來所做的決定與別人有何不同,反倒是朋友、家人,甚至幼兒園老師的認同,都讓林志杰與 Jona 更加確信,孩子帶給他們的是人生中最「甜蜜的負荷」。

「同志家庭」看似有別於一父一母的家庭,但在林志杰一家中,除了一個叫爸爸、一個叫 Daddy 之外,他們與全天下家長一樣,週末出沒在兒童新樂園及親子餐廳、手機相簿塞滿兒子的影片及照片,凡事都把孩子擺在第一順位。

 

DSC03545

 

在台北其實也有許多同志家庭,但多數保持低調,而新生北路上的 Go Go Kids 親子空間,是一家由女同志伴侶開設的兒童實驗室,可在此一同玩遊戲、製作蛋糕、做實驗,是認識其他同志家庭或性別友善家長的好去處。

每到週末,林志杰一家四口全員出動,踩點大台北地區的踏青去處,兒童新樂園、象山、寶藏巖等,處處留有他們的足跡,「台北是一個非常適合小孩子的城市,親子場所的密集度、多元性,比我去過的任何一個城市都要友善。」最重要的是,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可暢行無阻,從美國加州返台生活的林志杰笑說,自己已經 15 年沒在台北開過車了。

 

孩子終究是生活的牽掛

 

有些人形容,生養孩子就像創業,但林志杰認為「既像,也不像」。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要完全投入一切,不論是經濟上、時間上,還是精神上;但不同處在於,「創業可以失敗、重來,重新寫一份創業計畫;但養育孩子,不行。」

幼兒園下課後,林志杰與 Jona 一人抱一個兒子,沿著敦化南路散步回家。林志杰說,當下,他腦海忽然浮現孩子們一路升上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後的模樣,會不會轉眼之間,孩子就這麼長大、離巢了?「到時候,就算你追在他們後面,都不會給你抱了。」林志杰說,「我媽媽常說,孩子不要一直抱,從小就要教他們獨立。我一直不懂為什麼。獨立這件事,遲早有一天會發生,在那之前,我能夠抱多久,就應該抱多久。」的確,無論是身為爸爸或媽媽,愛的樣貌都一樣。

 

本文出自《台北畫刊》第616期

文 章凱閎
攝影 KRIS KANG
圖 林志杰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