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住在廟口看海浪
用音樂譜寫漁村日常


┃ Miaoko Hostel ┃



IMG 0865


李中立 昏鴉樂團主唱、詞曲創作人和廣告導演,偶爾也畫圖、寫詩。一年多前,帶著兒子、太太和一隻貓,從臺北移居花蓮,在七星潭入口的宮廟前經營 Miaoko Hostel,過著穿夾腳拖在海邊生活、創作,繼續搖滾的日子。




來到花蓮後,我才開始認真看海。有人說七星潭的日出最美,有人則喜歡夕陽輝映的燦黃,我呢,反而鍾愛深夜時分海岸的寧靜,尤其是暴雨來臨前,閃電一道道劃入暗色的海平面,實在太迷幻了。

七星潭旁的小漁村是我父親的故鄉,而我則是道地的臺北小孩。平時除了玩音樂就是拍廣告,生活的步調、路線與模式固定有些乏味,想要做些改變。一年多前,父親嘮叨著我該是時候來鄉下住了,我心想,在海邊生活,似乎是一件很酷的事,於是像和全世界宣告般,選在 2016 年的一月一日,叫了輛貨車將隨意收拾的行李裝上,帶著兩隻貓、兩歲的兒子和太太詩詩搬到了花蓮海邊。

拋下工作與慣常的生活型態,移居海邊的前半年,並不如預想的順利。思念著朋友,思念著城市氣味,日復一日,越來越有被世界遺忘的感覺,常有奔回臺北的衝動。加上現實的經濟壓力,一邊猶豫一邊揣想,如果回臺北,這些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IMG 0648 e1498637085137


直到有天,我和詩詩站在廟口前這間父母給我的老房子裡,倚著窗框,看著眼前破敗的舊木門與閣樓階梯,不約而同兩人腦海閃過一個點子:在海邊開一個夢想中的民宿,好像也不錯。從此,我們有了目標也安定下來,不再有回臺北的念頭。

聽過我的音樂,就知道我是一個有很多瘋狂想法的人,正如我原本想像的民宿風格是「二戰時期美軍在越南的宿舍」,沒有冷氣,只有簡單的行軍通鋪,粗獷中還要帶點加德滿都的氣息。曾是室內設計師的詩詩,將這些天馬行空融入設計圖中,歷經七個月漫長改造,越來越接近我們理想中的樣子:中央有著大大的客廳,兩側是小木屋、通鋪房和隱藏版小閣樓,彷彿就是我們所在的這個村子,以廟宇為中心,家家戶戶圍著廟口生活的縮影。

房屋改建開銷大,很多事必須自己動手做。幸運的是,我有一個集物狂父親,他熱愛收集古物、舊貨,甚至連別人家拆掉的老屋廢材都要搬運回家,自己還在海邊親手搭建了一棟不合邏輯的房子。但多虧這些回收的材料,我們得以利用做成木屋、拉門、門框和書櫃,客廳裡的木頭地板,也是我在父親家後院的舊物堆裡,將塵封久遠,早已埋沒在土裡的木樁挖出,再一個個手工拔除木頭上舊鐵釘,組合成地板。這些新舊並陳的元素,讓民宿空間多了一份溫潤的時間感。



IMG 0745 e1498637153621


門口的大片落地窗,將室外的常民風景帶入家中,同時也劃開我們與鄰里的陌生隔閡。過去住在公寓,樓上樓下住的是誰都不認識,但這裡鄰里之間關係很緊密,就算兒子自己跑出去玩,我們也不擔心,因為隔壁餐廳老闆娘和對面超商的店長,都會幫我們照顧。村裡的小朋友也常常一溜煙就鑽進家裡,玩起捉迷藏,甚至看見我們在煮晚餐,自然而就坐在餐桌前,陪著我們一同開飯。

我們的生活速度漸漸變得緩慢而輕鬆。如果今天早一點起床,就做個早餐給客人吃,11 點開始退房後的打掃,下午三點迎接下一批旅人,和房客聊聊天,說著旅途中有趣的發現。傍晚就帶著家人到海邊散步,或是開車到市區的咖啡店坐坐,晚上獨處時就寫寫歌、寫寫詩,就算睡不著也可以沿著海岸跑步、騎單車。

住在城市,閒暇時不是看展覽就是逛書店,生活好似可以被輕易地填滿,移居海邊後,無聊時間變多了,卻發現能做更多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像是凌晨四點帶著背包客去石梯坪看日出,或是三更半夜背著睡眼惺忪的兒子,拉著太太和朋友,到深山裡的野溪溫泉探險,不顧一切的說走就走,也是一件很搖滾的事。生活現在才剛要開始。●





文 游姿穎
攝 韓承燁









┈┈┈┈┈┈┈┈┈┈┈┈┈┈┈┈┈┈┈┈┈┈┈

Cover story 063     Life by the Sea


Part 1 海邊的放鬆時刻


Part 2 海邊的任性主人

住在廟口看海浪 用音樂譜寫漁村日常

面向海的實驗平臺 低頭採集創作靈感

在離海邊五分鐘的地方 開一家小店體會生活滋味

跑到蘭嶼開冰店 學習誠實做自己


► SP 來到海邊 我還想去這些地方

隱身在餐廳裡的復古選物店

山林裡透心涼的戲水祕境

舊省道上的廢棄公車站

「不能說」的電影場景

迷路也要拜訪的咖啡店

用寶特瓶做的神祕景點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