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Begin Again


在彰化溪州的田野待久了
生活多份樂天知命


┃ 巫宛萍 ┃


主圖_DSC77873
閒來沒事時店狗「米麩」都會和巫宛萍在書店門口迎接旅人,附近鄰居也會幫忙餵食,儼然像大家一起養的寵物。


巫宛萍 新北板橋人。六年多前來到彰化縣溪州鄉,參與搶水運動和農用書店整建、溪州黑泥季等。去年嫁到溪州落地深耕,經營成功旅社農用書店、尚水友善農產公司。




「每天的生活很規律,早上大約七點起床,吃過早餐後,到溪州農用書店時大約八點半,稍微整理一下店裡的擺設。中午時間,因為附近的鄰居、農友常會拿一些食材來,所以我和夥伴會一起煮飯、用餐,有時也會外出拜訪農夫。」————巫宛萍 在彰化溪洲生活的日子

我覺得自己能適應農村生活,應是奠基於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時期的訓練。我是讀社區營造組,厝邊鄰居也幾乎都講閩南話,而農村通常都需要代步工具。所以記得當初碩士班面試時,指導教授只問了我兩件事:一是會不會說臺語,二是會不會開車。

雖然我來自新北市板橋,但媽媽其實是從中南部上臺北打拼的,所以家裡本就會講臺語。而碩二時,我和一群朋友合租了一間三合院,當時有一臺車能共同代步,所以交通不是大問題。但也因為只有這臺車,所以做什麼都得在一起,包括出門、吃飯、拜訪社區居民等。這也讓我重新思考了家人的定義,也許並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能稱之為家人。彼此緊密地生活、相互依賴的一群夥伴,也可以是家人。



副圖3_DSC76761
巫宛萍致力於社區營造多年,與夥伴一同將成功旅社改造為農用書店,二樓保留了過去旅社的隔間、樣貌,並以展覽型態呈現。


每一位碩士生要能順利畢業,都必須選定一個社區據點經營。當時我選擇了彰化溪州,慢慢地開始接下了一個個計畫案;有的與藝術文化節相關,有的屬於社區營造:也曾經到溪州的國小擔任代課老師,教授藝術與人文。我覺得要談社區營造,就必須親身在一個地方生活、感受過。畢竟對社區來說,我只是一名外來者,憑什麼決定社區發展的樣貌。唯有深刻體會在地民情,與當地人交流、互動,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後,再來談社區營造,這才有意義。

投入社區營造的期間,正好遇上了溪州搶水事件,位於溪州莿仔埤圳的農業用水,要被引去作為工業用水,於是我參與了一場護水抗爭運動。後來,我又以藝術家的身分進駐了溪州黑泥季;隨後又得知成功旅社要修復、整建;接著又要集結溪州友善耕作農友,還要幫農夫賣米……就這樣被一波又一波的事件推著向前,直到我要畢業的當下,才發現這裡有太多的事情,是我無法割捨和放棄的。



%E5%89%AF%E5%9C%9615 DSC7915


在溪州這六年多來,我不敢說自己真的學會了什麼技能,成了某方面的專家,但在這裡,我什麼都要會。比方說要辦活動、導覽生態、介紹溪州,就要懂動植物、歷史。為了賣米就要懂得行銷、推廣、設計、市場、管理等等,每天、每年面臨的賣米問題都不一樣,遇到了就是要想辦法解決。

比起堅持,我覺得放棄才是最難的。有時候我會想,假如我在都市工作,可能現在會過著下班後吃喝玩樂,自己爽快的生活。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經營農用書店,參與著社區、公共事務,辦活動推廣友善土地等理念。和我先生最初是在員林的社區大學相遇的,後來他走進成功旅店時,我們才擦出火花。



%E5%89%AF%E5%9C%9614 DSC7942


也許我真的是因為想留在溪州,才嫁給他的。以前我會全心全力投入工作,就算加班到十點也無怨言。現在因為先生會料理好晚餐等我,知道還有家人在等,所以會早點收工回家,這應該算是不錯的轉變。 現在每天的生活很規律,早上大約七點起床,和先生一起吃過早餐後出門,到溪州農用書店時大約八點半。我通常都會稍微整理一下店裡的擺設、陳列,然後才開始處理其他業務。中午時間,因為附近的鄰居、農友常會拿一些食材來,所以我和夥伴會一起煮飯、用餐,有時也會外出拜訪一些農夫。下午四、五點時,我會到樹園走走,觀察生態,也會和附近的居民們互動。



%E5%89%AF%E5%9C%9613 DSC7937


近來晚上下班後,會和夥伴沿著溪州圳邊慢跑,畢竟我們的工作也是很需要體力的。邁入 31 歲這年,感覺自己無論在心境、公司的狀況上都更加穩定而平靜。從溪州的鄉親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他們在田野待久了,對於多變的環境,多了份樂天知命的態度,偶爾也會自我解嘲,用詼諧、幽默的態度帶過那些不盡如人意,不去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





 黃沛云
 陳志華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