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No.021《享受美好的 工作與日常》

NT$100

★ 書況微NG  不介意者請再下單選購 ★

已售完

描述

 

享受美好的 工作與日常

Evernote:拋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

好氏設計:準時下班 只做和設計完全無關的事

李倍:習慣去熟悉的店 暫時脫離工作模式

森心日春:在森林中做果醬 等對的客人

GreenRoom:準時用餐或到頂樓吹風 就是種放鬆

甲蟲創意劉耕名:騎車 小酌 修家具 是我調劑生活的方式

蔡舜任:放下創作欲望 樂在 復舊如舊

Ricor:對週休的概念很模糊 因為攝影就是生活

 

 

 

其他精采文章

印尼龍目島

漢堡車站 藏著麥可傑克森和毛澤東

不管什麼特異古怪概念 都有人買單

開一間小酒吧 喝有細節的酒 輕看流動人生

走入台南小西門 感受新時代的百貨風潮

聞得到隔壁炒菜香的 天井空間

雲林農博 記錄農人與土地的驕傲

藝術讓小漁村有新的生活想像

騎馬進入藏族神山 尋找野生中藥材

 

專欄

馬世芳:一張消失的床,一場奇怪的夢

羅文傑:度假打工看見的真相

飛小魚:「奔」大屯山!

黃冠華:木之原味

 

聊聊天

甜梅號 × 法蘭黛:

做音樂提醒大家 認真看待自己

 

創作對話

好用的文具 幫助實現自我

 

我們喜愛的藝文事物

塗翔文想看的電影

嘎荔兒喜歡的音樂

蔡柏璋推薦的書籍

周安曼想去的展覽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小日子享生活誌NO.21》

 

 

 

 

編輯的話

別被工作綁架

很多人會以為在《小日子》工作應該很舒服,每一個人的生活應該像雜誌內容一樣,是自由的、舒服的、可以到處吃喝玩樂的⋯⋯。

每次面對外界羨慕的眼光,我只能說,由於《小日子》的內容是在挖掘生活裡不同的面向,或許比一般要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由些,但是,當工作和生活緊密結合後,也會出現不少後遺症,例如,有同事去了間小店,我們就會在辦公室裡「採訪」他,請他分享那間小店的空間和特色;有同事休年假去日本玩,回來分享有趣的景點,一定會接到「那就寫一篇稿子吧」的工作指令;或是利用週末去看展覽,離開了展場,腦子裡想的是:「應該要來約訪創作者或藝術家,把他們的生活,變成工作呈現的內容」。

當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後的小日子過久了,就會開始聽到有同事說「我只是很單純地出去玩」、「這次去日本是去休息放空的」,顯見大家企圖把「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留白拉開,深怕生活被工作綁架,小日子就變成苦日子了。

為什麼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區隔呢?因為兩者佔據了我們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直到可以退休,不再工作為止(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在職場求生多年,不免會覺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因果關係,如同「雞生蛋」或「蛋生雞」般的輪迴,有些人會認為工作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也有些人會覺得生活裡的養分,可以帶來工作的動力。但是如果過多的工作,不免會消磨生活時間,相反地,整日無所事事沒有工作,恐怕連生活都成問題。

在寒流裡,告別了有點灰色的2013年,面對未知的2014年,我們希望和讀者分享「如何過生活與工作平衡的小日子」,因為當你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工作可能因此變得愉快,生活可以過得更從容自在,新的一年有了全新的自己。至於該怎麼做?就請大家仔細讀讀這期的封面故事,替2014年的生活與工作畫出最適合自己的界線。

 

 

 

 

內容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