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No.129 《社群副作用》

NT$100

已售完

描述

社群像鏡子,透露了真實的慾望;也像雙面刃,帶來種種副作用

每一天,我們登入社群媒體,美好的聚會、旅行、情誼⋯⋯各式的慶祝、分享,看似豐富了生活,但伴隨而來的焦慮失落,讓心情逐漸掏空,心頭泛起酸澀。關掉手機,IG 瞬間成了哀居,一股無法言說的情緒,重壓在胸口。

 

在諸多情緒中,因比較而來的嫉妒是最讓人說不出口。坦承就意味著輸了,但不承認不代表不存在。相對換個場景,在按下分享鍵之前,也不免遲疑。被人嫉妒者,看似是人們眼中的幸運兒,但擁有高流量的網紅、名人或星二代,卻承受莫名的酸言酸語,有著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

 

人是社會的動物,在社群時代,我們更經常依據別人的價值觀而行動,在眾人的標準裡感到膨脹或匱乏。在已無法輕易切割的今天,游移在觀看與被觀看,登出與登入之間,社群媒體如同我們的第三張人格面具。

 

這期小日子的封面故事,一起來聊聊社群所帶來的副作用,梳理五味雜陳的情緒與壓力。PART1 邀請YouTuber 眼肉芽、喜劇演員黃豪平、作家李桐豪,及影評人膝關節等,分享自身的社群經驗與衝擊,以及如何從中體悟到的相處與生存之道。

 

PART2 邀請中醫、心理學、占星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來了解和診斷因社群產生的身心議題,提出建議和解方。另一方面,我們也從文學、童話、民族神話的角度,解析比較嫉妒的文化源頭。發現如果少了它,有如食物缺了調味,戲劇、小說、電影……將變得平淡乏味。

 

嫉妒是中世紀神學家多瑪斯·阿奎納所提出的人性七惡之一,跟占有慾有關。我們因為害怕失去,渴望擁有而產生了情緒,雖然理性上知道沒好處,也羞於承認,但是仍然轉化成各種面貌,影響著自己的心情與人際關係。

 

察覺情緒,檢視慾望,也聊聊在社群上曾受的傷,爬梳釐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影響與故事,或許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看似揭露了人世間的邪惡——貪婪、虛偽、誹謗、嫉妒、痛苦、疾病、禍害等,卻也帶來療癒的希望,或許藉此能打破疏離,看見久違的親密。

 

一件事

於大雨滂沱的莎士比亞劇院 看馬克白

我剛剛看到一臺鋼琴

一個人的臺式老味道

光和音樂書寫的情書

 

陶藝家創作日記

王瑞竺:器物的美是需要被充分使用的

 

專欄

駱亭伶:登出江湖的完美日常

黃豪平:第三個願望不要說的必要性評估

彭顯惠:青春期,我在重慶南路的東華書店打工

 

封面故事

The Sid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社群副作用

 

🌟 Part I  社群副作用

▲ 眼肉芽:生命還有其他有趣的事物 社群並非全世界

▲ 黃豪平:Please don’t cancel me! 流量海嘯下的不溺斃指南

▲ 李桐豪:流量像嗎啡 卻止不住現代人的自我憎恨

▲ 膝關節:戒斷不了的社群病 打不過就想辦法善用它

🌟 Part II  社群處方籤

▲ 中醫篇:嫉妒有藥可醫嗎? 開一帖「現代療妒湯」

▲ 心理篇:活出未活出的生命 你就不再受嫉妒之苦

▲ 占星篇:冥王星移入水瓶座 更需要自我觀照

🌟 Part III 社群嫉妒的都市傳說與一些冷知識

🌟 Part IV 五個折射社群現象的電影和書籍

 

租屋是種姿態

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工作室 只是我剛好也住在那兒

 

小日子×非常木蘭 開箱地方進行式

馬崗,臺灣極東上的海女之境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