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60《在臺灣 尋找理想的生活光景》

NT$100

已售完

描述

編者的話

謝謝臺灣,小日子五歲了

這個月我們滿五歲了,也是發行的第60 期。臺灣超過五歲的雜誌跟出版社很多,但如果在獨立發行雜誌裡,《小日子》算很長壽的。我從第36 期加入《小日子》,走過搬家、成立線上平臺、開店、增頁(100 頁變116 頁)、改版等等,做了這麼多事,到現在我們依舊是一個非常小,也不算寬裕的團隊,沿路的一切,想起來好像一場夢。五歲了,我們不僅活下來,還持續前進,真心感謝播下種子的前人,謝謝一路上扶過我們一把的人,更謝謝臺灣。只有臺灣,能孕育出《小日子》。

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在臺灣 尋找理想的生活光景〉,理想的生活不在他方,就在我們心上,就在腳下。這次我們挖掘臺灣各領域,找出了五組認真去面對和翻轉臺灣問題的年輕人,藉由他們的眼睛,爬梳過去生活脈絡與產業地景,他們盡自己的心力,讓地方重燃元氣,延續百年生活溫度,使臺灣的美好生活繼續。

宛珊和韻如承襲從工藝師傅手中學習的藺草編織技巧,融入新的設計思維,讓這項1920 年代曾經位居臺灣出口前三名,盛極一時的本土植物,再度光彩奪目;幾個交大生組成的美感細胞,串聯起學校、出版社、設計師,掀起一場美學革命,突破了我們記憶中「小明」風格的課本,帶給小孩們截然不同的視野。

一群臺大的年輕人組成的「玖樓」,攜手抵抗現在的居住困境,改善租屋的空間,創造多元共生的可能,講出「期待住在一個不用買房的臺北」、「點亮青貧族蝸居生活」等渺小又勇敢的心願。土生土長的主理人顧瑋,販售小農自家生產的農產品,推廣在地生產、研發的食品,她說,「臺灣很小,資源很有限,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好好珍惜這塊土地。」

鮮乳坊的龔醫師,常常一天內跑了四、五個縣市,到處診療乳牛們,晚上再接著張羅公司的細節,為了改善酪農處境及乳源分配問題而奮鬥,「每次的消費都是投票,消費者是我們最強力的後盾。」我們也是在讀者一本一本地買雜誌支持下,才能長到五歲,讀者是我們最強力的後盾。未來的五年、十年⋯⋯我們都會為了記錄及守護每個臺灣的美好小日子而存在。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跟著設計師逛小北百貨 練習把日子過得更美

當泡湯沖澡變成一種樂趣

走一趟苗栗小鎮 品嘗在地食農好滋味

漫步芬蘭 感受常民建築的無聲之美

倫敦日常 總有一個下午在美術館度過

帶動一個不同的生命 讓愛不流浪

 

攝影師行走手記

簡子鑫:往山谷裡走.林口

 

專欄

馬世芳:唱片封套的魔鬼密碼

劉梓潔:香港,大樓叢林

張曼娟:住在工地的日子

 

聊聊天

黃威融 × 劉冠吟:雜誌人用真感情 記錄日常生活

 

封面故事

A Better Life

透過溫暖設計 把苑裡阿嬤的藺草工藝融入生活

土生土長 吃進了食物的單純與美好

阿嘉獸醫把關 從一瓶鮮乳開始的白色革命

改造臺北老公寓 生活在一座不疏離的城市

重新打造教科書 讓小朋友想像更遼闊

SP 報僮爺爺的時代手札

見證臺灣新聞自由 我賣了一輩子的報紙


人物專訪

湊佳苗:不要輸給心中的憤怒

 

創意現場

彭星凱:廁所裡不能有黑色的東西

 

工作室日常

推開靛藍色大門 走進奇幻的設計印刷工作室

 

小日子享生活選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