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基隆港都城鎮 探尋因海而生的古老羈絆
小日子 x 走讀臺灣

凌晨三點基隆崁仔頂漁市場人聲鼎沸,鮮活的漁獲一落一落地展示在攤販上,因為新鮮還閃爍著鮮亮的光澤。但對於想嘗鮮的料理新手,連要正確指認出小販口中的「嘉鱲、狗母魚、午仔……」都顯得有些困難。翻開曹銘宗老師的《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讓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你一窺最豐富的的臺灣海產文化考據,搭配精美的插畫圖鑑,從語言、歷史、文化考究的角度去認識,讓下次買魚也能像是識貨的老饕。
本次文化部「走讀臺灣」閱讀活動,透過「閱讀風土,以書帶路」的號召,邀請基隆出身的作家曹銘宗老師帶路,以其著作為核心,循線深入城市內裡探索基隆,從日常生活窺見鮮活的故事。


基隆自古就是世界的海港,先後停泊了中西方民族,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雞籠,歷經荷蘭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漢族、日人一代又一代的積累,日治時期更是當時最為現代化的國際商港,如今依然能從巷弄裡的廟宇信仰、市場裡的小吃美食看見基隆的往昔。

時序近中午,結束在「見書店」的行前講座,曹銘宗老師領著眾人沿著愛三路轉至仁三路,愈接近基隆廟口人潮愈是多了起來,滷肉飯、天婦羅、鼎邊銼⋯⋯各式小吃林立,吸引著觀光人潮到此朝聖,走過一間間攤商,曹銘宗老師邊細數邊回憶笑道:「小時候最喜歡坐在天一香鍋爐邊的位子吃滷肉飯,老闆總會特別關照幫我免費加湯呢!」。

清光緒元年奠濟宮落成,宣告著廟口小吃的歷史起點,也標記了基隆人的味覺印記。歷代移民的遷入,造就基隆豐富的廟宇文化,供奉開漳聖王的奠濟宮、匯集靠海民族媽祖信仰的慶安宮⋯⋯,看著不同時期立下的石碑與石柱,虔誠祈願不僅超越了民族差異,也超脫歲月將過往時光完整封存保留。

繼續沿著仁三路前進,走過曾為在地最大果菜批發市場的「仁愛市場」,天色倏地暗下,大夥趕緊轉入下一站「崁仔頂漁市」躲雨,始於清代的魚市,至今仍是重要的生鮮水產批發中心,魚攤上羅列鋪排著今早剛上岸的新鮮漁獲,對應著曹老師書中的海產解說,如今看來更多了幾分親切與趣味。

步出市場,天空已然放晴,仿若方才落雨是雨都獨有的迎賓儀式,沖去濕熱的溽氣,行經忠二路時曹銘宗老師停下腳步,看似平凡的招牌街景,過去曾是一間間委託行,在戰後尚未開放觀光的年代,藉由船員帶入的舶來品皆集中在此販售,可說是當年最時尚的流行商圈。

走讀尾聲,一行人來到位於港邊的基隆火車站,新穎的北站對望著日治時期便存在的西岸碼頭,一為「臺灣頭」縱貫線起始站,一則為彼時唯一的客運碼頭,見證了曾被譽為「臺灣玄關」的風光年代。漫步這座因海而生的城市,吃著在地名產小吃、穿梭古今建築,沒有刻意營造的鑿痕,卻總在日常細微處透露一些些線索,內斂地訴說自身的古老故事,值得每位到訪者細細品味。●
走讀臺灣 文化部為了推廣閱讀,辦理走讀臺灣活動邁入第五年,今年以「走! 讓書本帶路」作為年度主題,「走!」不僅是一種動態意象的詮釋,同時也是一聲鼓勵,鼓勵你我一同出發,讓書本帶領我們展開不一樣的閱讀體驗,歡迎大家「一本書就出發」,讓書本帶路、感受全新的動態閱讀體驗。 2023 年走讀臺灣經典路線,以「閱讀風土,以書帶路」為核心,規劃北中南東 8 條經典路線,著重3個主軸:#不同族群與文化的混合、#在地與世界的鏈結,以及#人文與自然的互動。帶你選一本書,跟著作者的視角與描述,看見城市裡的風土、文化與歷史故事。 📖📖📖 📖📖📖 📖📖📖 經典閱讀 基隆路線 海產的雞籠-認識基隆的海洋文化與前世今生 活動日期與導覽人: 06/10(六)10:00-12:30-曹銘宗 07/29(六)10:00-12:30-曹銘宗 08/26(六)14:00-16:30-黃之暘 走讀路徑: 06/10、07/29場次:見書店→基隆廟口→仁愛市場→忠二路→孝三路→基隆火車站北站 08/26場次:基隆火車站北站→孝三路→忠二路→仁愛市場→基隆廟口→海洋廣場

廣編特企 走讀臺灣
攝影 Jimmy Yang
撰文 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