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本城市誌,重新定義『臺北』個性」:
三金設計師方序中眼中的《台北畫刊》

要認識一座城市的方式有許多種,你可以走訪熱門景點、吃一頓道地小吃,到美術館看場展覽,或是閱讀一本屬於這座城市的雜誌。近年來臺灣刮起一陣地方再造的風潮,從「品牌」出發的包裝概念逐漸嶄露頭角,遍地開花的縣市官方刊物無不卯足全力,試圖與讀者溝通「新」城市意象;而臺北如何再次吸引目光,讓在地與外地人對臺北充滿好奇?「要做,就要做一本全臺最美的『畫刊』。」三金設計師方序中翻閱著《台北畫刊》,大膽替臺北市的官方刊物寫下全新註解。

翻轉公部門美學 必須進化到「有熱情」的設計
創刊於 1968 年的老字號刊物《台北畫刊》,不斷嘗試打破市民與讀者對政府刊物的既定印象,方序中直言,臺北有許多走在最前線的設計資源與能量,但公部門美學還需要「更勇敢的想像力」,於是受邀出任《台北畫刊》美術顧問,「企圖透過設計開啟人們對臺北符號的新發現。」這也是方序中大刀闊斧的第一步,「比起品牌,我更希望塑造屬於臺北的個性!」藉由調整公部門美學節奏,讓設計進化到「有熱情」的設計,替政府刊物注入新的可能。

「改變需要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看見本質。」方序中形容,不輸東京、首爾等大城市,臺北有著屬於自己的繽紛與創造力,2019 年 3 月《台北畫刊》改版,當期封面設計跳脫以往花季主題多為街道上花團錦簇的風景,反倒以「插花」的形式巧妙匯聚杜鵑、海芋與繡球花,呈現美麗如畫的嶄新設計,宛如閱讀了日本經典時尚女性雜誌《裝苑》的氣息,「但仔細將雜誌捲起,又能像是一束真的花器。」方序中笑道,兼具優雅與搞怪創意的文化反差感,是臺北和世界各大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一點一滴形塑臺北個性的方式。

「臺北就是要出『怪招』,才能展現獨特的天馬行空性格。」方序中提及,設計的語彙不是滿足所有需求,而是用設計「整理」出畫面,展現對個性臺北「加分」的成果,「攤開各縣市雜誌,桃園的優雅、屏東的氣勢、臺南的人文,對比臺北的創意與幽默,很快就能突顯出她的模樣了。」不同於直觀視覺的表現手法,方序中舉 4 月號〈走一趟神明的家 台北民俗風景〉封面主題為例,從外國人眼鏡中看見臺北的民俗景色,呈現詼諧的衝突感;7 月號〈夏日的綠色提案 走進野生台北〉以拼接手法形成搞怪的「山人」,幽默又讓人想一探究竟;除了想像力十足的畫面,12 月號〈生活在異鄉 季風帶裡的移民與旅居〉又展現出宛如新浪潮時期電影海報的人物肖像,再到近期廣受好評的 3 月號〈城市編輯術 當台北成為一本雜誌〉,以「臺式」元素勾勒出臺北街頭字體的生猛畫面,「這些多元口味、帶有『ㄎ一ㄤ』感的畫面,都是臺北最好玩的樣貌。」方序中希望每一個閱讀者,都能在與內容相互呼應的封面中,找到一點玩心與樂趣。

用設計與讀者溝通 看見不一樣的台北
改版後的《台北畫刊》,罕見以官方雜誌之姿,獲日本生活風格雜誌《&Premium》以「臺北不容錯過的雜誌」為題做介紹,成為臺灣公部門首本登上日雜的城市期刊,「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基本消費者(讀者)拓展更多『機會點』,觸及新的讀者群!」方序中盤點了《台北畫刊》的讀者面貌,從以往「習慣」索取免費刊物的市民,到現在對設計有感的學生、對深入文化觀點有興趣的上班族,甚至是外籍旅客,都是因改變設計而拓展出的新溝通對象,「這也是改版最大的目標,讓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臺北。」
提及題材多元的《台北畫刊》,方序中最想做的還是透過設計打開讀者的視角,企圖以「讓臺北的人做一天臺北觀光客」,為今年持續發展的目標,「每天上班、上學都走相同的路線,不如開始嘗試走段不一樣的巷弄,左右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方序中形容,正是因為太熟悉臺北,所以人們會忘記探索,《台北畫刊》就是個觸發新視角的觀點。

本身就很喜歡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臺北的變化,「我發現許多店鋪開始往 2 樓發展,深耕經營更舒適的空間,選擇與對的客人相遇。」方序中笑說,他現在最想嘗試的主題,就是勾勒出 2 樓以上的臺北品牌,用不同的城市輪廓形塑新的臺北特色。就像瞬息萬變的臺北,每一刻都有新事物正在發生,透過每個人對設計的不同感受,重新定義屬於臺北新世代的個性。
本文出自《台北畫刊》
文 謝孟華
攝 羅健宏、林軒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