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寧|複製家的氛圍 旅行異鄉依然能隨遇而安
我們都以為想念的是旅行,後來才發現讓人懷念的是那份在陌生環境中,依舊隨遇而安的生活感。
我們都以為想念的是旅行,後來才發現讓人懷念的是那份在陌生環境中,依舊隨遇而安的生活感。
過去與現在像是天平的兩端,但我不後悔走過的路,正因為擁有過,才知道比起光鮮亮麗的舞臺,現在的生活更讓自己舒心。這種感覺有點像一夜之間頓悟,卻又無法明確指出改變的時間點。
固定的生活不是限制,反而因為不用選擇,我多了更多自由,可以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開放式空間實現了我小時候想住在美術館的夢想,家中布置也大抵以展覽為方向,家飾物件通常是與我、朋友、情人相關的非賣品:前男友的牙刷、失戀喝醉酒燒出的地洞、行為藝術的創作,一個一個蘊含意義的作品構成這個家,就像是以我——凃立葦為名的美術館。
這幾年反覆地練習來強壯內心,各種焦慮都緩緩被卸下,我理解到當換個視角看世界,知道擁有就是豐足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無限的,就能不斷去成為心中最好的自己。
關於存在家中的事物,我會從本質去思考它真正的功能是什麼,桌子、櫃子、地板其實沒什麼分別,只要有放東西的功能,我覺得都是一樣的。以前工作室沒有買書架,我就靠著四面牆,把書排在地板上,坐在地上翻書很自然,沒那麼制式。每個人使用空間的習慣都不同,我覺得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若是我們夠了解自己,花點時間去認真思考喜歡什麼樣的風格與物件,讓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放在這個家裡,家就能逐漸變成舒適的狀態,家是很私密的,但也因為私密,所以在感性或理性上,都相當程度地表現出你是怎麼樣的人。
餐桌上我們無所不談,分享每天的日常瑣事外,許多人生重要的抉擇都是在吃飯時光決定的,當年《幸福路上》資金卡關,我對製作有很多猶豫,圈外人先生的鼓勵給了我前進的勇氣;一直都是兩人的小家庭,最近也在飯局間的討論中,決定養一個孩子。46 歲了,到這個年紀常要面對許多艱難的選擇題,餐桌的某個意義,是有個信任的人,一起走過高峰低谷。
演員的工作必須不斷地釋放電力,而料理就像在為自己充電。在城市裡生活,總是有很多煩惱,像是等待工作的空檔,必須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常常會困在自己的憂慮中走不出來,其實在做菜的過程裡,反而能解開心裡的結,透過與食材間的接觸,更尊重每一道料理,每一種食材,也更善待自己。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生活絕不悠閒,一天裡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工作。即使如此,我一直努力要求自己,絕不輕易敷衍常日裡的每一頓飯。原因在於,我總認為,食物是每日生活裡,最是輕易唾手能及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