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ta Chen|讓喜好與興趣適得其所 居家便成為身心的避風港

若是我們夠了解自己,花點時間去認真思考喜歡什麼樣的風格與物件,讓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放在這個家裡,家就能逐漸變成舒適的狀態,家是很私密的,但也因為私密,所以在感性或理性上,都相當程度地表現出你是怎麼樣的人。

此篇文章僅限付費會員觀看。
登入 紙本購買 數位訂閱方案

宋欣穎|就算日子再累再苦 吃完早餐一切都會好好的

餐桌上我們無所不談,分享每天的日常瑣事外,許多人生重要的抉擇都是在吃飯時光決定的,當年《幸福路上》資金卡關,我對製作有很多猶豫,圈外人先生的鼓勵給了我前進的勇氣;一直都是兩人的小家庭,最近也在飯局間的討論中,決定養一個孩子。46 歲了,到這個年紀常要面對許多艱難的選擇題,餐桌的某個意義,是有個信任的人,一起走過高峰低谷。

此篇文章僅限付費會員觀看。
登入 紙本購買 數位訂閱方案

張耀仁|有時吃再多大餐 都不如一頓簡單料理來得溫暖安心

演員的工作必須不斷地釋放電力,而料理就像在為自己充電。在城市裡生活,總是有很多煩惱,像是等待工作的空檔,必須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常常會困在自己的憂慮中走不出來,其實在做菜的過程裡,反而能解開心裡的結,透過與食材間的接觸,更尊重每一道料理,每一種食材,也更善待自己。

此篇文章僅限付費會員觀看。
登入 紙本購買 數位訂閱方案

呂甯期|以臺灣物產料理的一頓飯 蘊藏著對生命的愛與關懷

「做好一件事,就能讓整個環境都受益。」一直以來,拾穗試圖使用在地物產料理,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餐盤中的一片葉子、一塊肉都會牽動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如果從日常中就有機會做到友善土地和尊重生命,何不從吃之中去意識到地方文化的多樣性,並讓美好的環境永續?

菈法鄔絲|部落小農將關懷種入土壤 蔬果選物店傳遞排灣文化

「成為部落裡的第一間蔬果選物店。」這是我們的初衷,透過一起工作凝聚村民之間的感情,不僅看見了長者因為務農重拾自信和笑容、從心長出了土地認同,排灣族的傳統作物與農業知識也能自然延續運用,蔬店為部落帶來活力與收入,也藉由小農的雙手將關懷種入土壤、落地深耕。

張弘典|向野菜學習自然農法 讓生態永續翻轉經濟

讓低矮植物、灌木、喬木和大喬木自然生長成天然林的「林下多層次栽培」,並根據地質條件配置合適的作物,讓作物能與自然共生共存,如此一來不僅無需過多人力與機具干涉,面對災害土地也能有較佳的韌性與恢復力,更吸引了野生動物棲息,自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系。

郭麗津|從慢食中召喚文化的自信 是我對土地的愛與守護

我是真心期許大家能吃到「好東西」,用農友們用心生產的好食材、廚師透過技藝認真做出的料理,除了美味之外,食物裡能帶著在地故事或摻了些文化的況味,進而讓一道菜的誕生,使所有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變得更有自信,對生活的這塊土地感到驕傲且幸福。

李宥融|全靠感情的力量 爛泥裡的種子也會破土發芽

執意要以音樂為生,會被上一輩當成沒前途的無賴,輕易地抹煞其中的努力和才華,我就找了一群朋友,要為社會上不被看好的人辦一個音樂祭,鼓勵大家向上突破社會的框架,勇敢冒險闖出一番作為,2018年,「爛泥發芽」就在這樣的概念中誕生。

此篇文章僅限付費會員觀看。
登入 紙本購買 數位訂閱方案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