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電線桿
人們不曾把複雜的物件用雙手框起來,再更靠近一些,那得到的會是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想像,我試著將它們一一留下,讓城市裡不起眼的物件,逐一串起屬於那塊土地的故事。
人們不曾把複雜的物件用雙手框起來,再更靠近一些,那得到的會是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想像,我試著將它們一一留下,讓城市裡不起眼的物件,逐一串起屬於那塊土地的故事。
歐洲的老城市,常是新城與舊城並存,都市規劃承襲百年傳統,規整的街道有絮亂的豪邁,建築有新有舊,當陽光打下,我享受時代錯亂感,想像著以前人生活的模樣。
我隨著果菜市場從黃昏拍到隔日早晨,當多數人還在熟眠中,這裡正熱鬧,熄燈結束工作時,臺北的一天又開始了。
拍照的當下,我也在與自己對話。透過鏡頭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抉擇構圖的同時,也在練習人生的取捨。
人們活在忙碌卻制式化的失溫城市中,反覆追求價格定義的產物卻也漸漸成為擁有標籤的同類,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生命的解答。
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畫面是不必要的。這些不被意識到或自動被忽略的必然存在,於我就是生活。
跟著生活的節奏按下快門,當回頭翻看,這些未經安排的畫面就是真實生活最生動的風景。
研究所時讀了陳德政的《給所有明日的聚會》這本書,心裡就偷偷列下人生清單:總有一天我要去紐約,我想親眼看看這個地方。
看著小人物們把當下活得漂亮且充滿生命力,那再也無法複製的人情況味,是我心中臺灣最迷人的模樣。
有時我會把藍天想像成海,有陽光天又剛好是藍色時最美,心情不好就抬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