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te Huang】喜歡的音樂清單就是個人簡史

Cover story No Music, No Life.

撰文= Janette Huang

Janette Huang 前兩年在倫敦工作的文化保存與創意工作者,一個月前回到台北重操舊業擔任專案經理人。 做過公關、企劃、寫手、記者、研究員。
Janette Huang
前兩年在倫敦工作的文化保存與創意工作者,一個月前回到台北重操舊業擔任專案經理人。
做過公關、企劃、寫手、記者、研究員。

聽音樂這個動作,對我來說是私人享樂行程的一部分,又或僅只是生活雜碎裡改不掉的習慣,所以涉獵的範圍很廣,且亂無章法無原則,聽見喜歡的歌曲便收藏,或者再多花點力氣,找到同創作者的早先幾張作品,大致就如此,不深究也不多慮。

回顧喜歡的音樂,像回顧一場個人簡史。中學時期與朋友組團,聽的是老式熱血Bon JoviEurope,想像自己也蓄一頭長捲髮甩甩。長大一點想要強裝成熟,於是聽爵士女伶Keiko Lee 吟唱憂鬱,聽Moby 用電音包裝歌者對公眾議題、對幽微生命的焦慮。再經過一些時候,我們的身份不再以音樂類型來打造,轉而以名片、稱謂為之,日常聽些什麼變得不太重要,偶爾上KTV 開始認份地不再瀏覽新進歌曲,歌單裡於焉出現懷念老歌精選,長輩喜歡的中島美雪,爸爸喜歡的江蕙,都是兒時熟悉的曲調,像汲取最終安全感的來源。

聽覺如同氣味,是記憶不可或缺的陳列品,帶我們一次又一次回到當初。決心搬離台北的時候,我帶走李欣芸《故事島》一套四張,以及初試啼聲、反映不俗的盧廣仲,想一併帶走的是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草山的蟬叫,還有那場我們一起看的演唱會。

在倫敦車陣中聽顧爾德演奏巴哈

《J. 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by Glenn Gould,1981

在倫敦工作時住在公司附近,習慣騎自行車上班,總是一面 聽顧爾德演奏的巴哈,一面穿越車陣。巴哈的賦格很規矩, 早上八點的通勤車潮則不;平均律、賦格響起,混亂的交通 好像也有了一點韻律。

歐陸午後暖陽聽 The Strokes 的仿古音質最搭

《First Impressions of Earth》

by The Strokes,2006

旅行的時候,聽的是 The Strokes。主唱的唱腔直截了當到 有點幼稚的程度,搭配仿古的錄音品質,每首擁擠的歌聽來 都有點兒空曠。最適合一面聽一面在草地上野餐、烤肉、擲 飛盤、打赤膊、睡場午覺。此情此景,歐陸午日,陽光正好。

午睡前最想聽老友吟唱的歌聲

《Demo》
by Gladys Tsai,2011

寧靜的午睡,回味往事正好。聽老友吟唱淺淺的曲調,城 市的生活,或公眾或私人的情懷,我們都熟悉不過的 mono tone。

愛爾蘭民謠襯托午後料理時光

《Sea Sew》
by Lisa Hannigan,2008

週末下午料理時光,有時為了傍晚的派對,有時是準備下週 的午餐便當。這時候聽的是 Lisa Hannigan,愛爾蘭女歌手 的民謠風味,舒服、豪爽、搖擺,一如她的家鄉。

《故事島》是記憶中家的聲音

《故事島》
by 李欣芸,2009

記憶,總以五感的姿態襲來。旅居在外不見得需要香菇肉羹、 洽洽香瓜子,但是能夠聽見家的聲音總是好的,不管自己曾 經多痛恨車鳴喇叭聲、扯著五音不全的鄰居卡拉 OK 聲。自 遠方聽來,一切都是美好的,被眷戀的。

凌晨三點最適合聽

Nina Simone 《Let It All Out》

by Nina Simone,1966

什麼事也不想做,就想喝杯酒,發呆、也發無所謂的離愁的 時候,最好是半夜三點,Nina Simone 的低沉菸嗓是首選。 留心聽,每首歌都是一個故事。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