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自然平衡的幸福好味道

 

一種滋味  在台東的幸福米食

撰文攝影=嚴葳
當過攝影助理曬過太陽,待過拍片現場嗑過便當,最近想背起相機往菜裡田裡山裡去流浪。

 

10-3
用16小時慢慢煮出來的發芽米飯。

好像吃膩那些早午餐了,那些由麵包雞蛋和加工肉品們組成的速食拼盤,偶爾吃到油滋滋的法國吐司、或肥嫩的培根蛋包,確實會在當下帶來一些小幸福。但狼吞虎嚥嬉鬧八卦之後,隨即逆襲而來的卻是過飽的高昏迷指數,與無以名狀的空虛,敏感一點的日子裡甚至會開始惶恐未來質疑自我等等,或許是因為那些食物裡暗藏著失序的自然和太稀薄的情感。

但當我在池上那個屋簷下,撥著香甜饅頭一塊又一塊的嚼,捧著溫熱米漿一口又一口的啜,竟感到無比的沈靜與安心,我想是因為吃進嘴裡的那些,是天地溫和的平衡以及能量滿滿的深情。

阿婆婆是池上人,在退休之後,為了自己和家人們的健康,從最基本的每天吃的米飯開始,虔心研究起有機飲食。池上米大名鼎鼎香Q好吃,但那些被精磨過後閃著天使光的白米,其實都已經死掉了,反之,糙米在去除稻殼之後,還保留著外皮、糊粉層和胚芽,仍是蘊涵著生命的種子,有些人會直接吃糙米,但那還不是最營養的狀態,糙米們在經過收割乾燥處理後,其實會進入昏睡模式把養分深藏,吃下肚後人體難以分解吸收,如果想喚醒活力就得讓他們發芽。相較於一般的煮飯程序,洗洗泡泡按下炊飯鍵就跑走,阿婆婆會先讓有機糙米泡水八小時,瀝乾後再置放八小時,在陽光空氣和水的催化下,糙米裡的營養素會自然甦醒,活絡筋骨之後精力盡出,讓胚芽健康的蹦出頭,這樣煮出來的發芽米飯便可提供人體最豐沛完整的養分。

阿婆婆平時在家吃這樣營養的飯,想起在外地求學工作的孩子們就心疼,忙碌的都市生活似乎會把好好吃一碗飯的權力都剝奪,沒時間吃沒時間煮,真的煮了一鍋一個人又吃不完,想了又想,阿婆婆後來就做出了米饅頭。自然發酵的饅頭,包著那用十六小時培育而成的發芽米,孩子餓了就蒸一顆,吃得飽也吃到了營養,後來還研發了多種口味,紅麴揉成粉紅色的麵團,枸杞拌成淡淡的粉橘,香椿帶著小草般的翠綠,黑糖則融成大地般的土黃,一顆一顆的彩色饅頭寄進城裡,是母親的愛心一顆又一顆。

在參與了一次產地到餐桌的推廣活動後,阿婆婆的好手藝有機會分享給更多人,因應那次活動,一套蘊涵著自然能量的米食早餐就誕生了,五彩的饅頭切成了片,讓貪心的嘴巴可以每個口味都來上一點,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饅頭越嚼越甜,偶爾咬到的米粒在嘴裡嗶啵嗶啵蹦開,讓一早渾沌的腦袋也嗶嗶啵啵的醒來。

想轉換口味,一旁附上南瓜桔醬可沾,磨的細綿的南瓜泥綴上柑橘類的酸甜果香讓人驚喜,吃得渴了有溫潤的米漿可配,這裡的米漿沒有摻入容易燥熱的花生或芝麻,而是將米細細熬成了粥,粥再慢慢熬成了漿,純淨的滋味不加糖就讓人沈醉。飽食一頓之後還有米布丁當甜點,用米漿直接作成的布丁,沒有不尋常的黏牙口感,淋上的果醬隨著節氣更迭而變換,夏天有鳳梨果泥,秋天是洛神花醬,咕溜入喉,滿是季節的獨特芬芳,而餐後的水果,是院子裡剛成熟的小芭蕉,或隔壁鄰居樹上的小橘子,雖然醜醜歪歪的,但卻都好甜好甜。

池上的田是這樣悠悠的鋪在縱谷裡,池上的雲是這樣軟軟的躺在海岸山脈上,不張揚不舞弄,雨落下來就灌溉了田,風吹過來了雲就會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腳步就算慢慢被遺忘,仍然忠實的走著餵養著人群,而阿婆婆也在這裡,把對大自然的感謝揉進饅頭裡,希望忙碌經過的旅人們,能偶爾停下來,想起呼吸,想起腳下這片土地。▍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