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雍】洗照片需要 能聽很久的專輯

Cover story No Music, No Life.

口述=張雍
採訪・撰文=曾虹琳
攝影=張雍

 

張雍 出生於台北,2003 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 目前工作地點為台灣及斯洛維尼亞(Slovenia)兩地, 作品多次獲獎,並於歐洲各地展覽, 曾出版《雙數/MIDVA》(大塊文化)等三本文字攝影集。
張雍
出生於台北,2003 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FAMU),目前工作地點為台灣及斯洛維尼亞(Slovenia)兩地,作品多次獲獎,並於歐洲各地展覽,曾出版《雙數/MIDVA》(大塊文化)等三本文字攝影集。

我在布拉格念書的時候,學校有一棟小房子,裡面有暗房和Studio,通常我們洗照片的時候一待就是一兩個禮拜,我習慣工作的時候是晚上,通宵到隔天早上,一次進去暗房都是差不多十幾個小時。

暗房裡面不能帶電腦,因為相紙會感光,聽音樂通常是用iPod,通常要很小心藏在口袋裡面。在暗房裡面你會發現,放不一樣的音樂,洗出來的照片就是不一樣,這東西是你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的,跟你整個人的狀態、情緒,和你那陣子是怎麼樣的人有關係。

我喜歡的音樂類型,就是可以把我帶到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或是讓我有想像力的畫面,在暗房裡等於也是一個重新創作,要去加多少的反差、加一些濾鏡,哪裡黑一點、深一點、亮一點,音樂是讓我有一些Inspiration,讓我感到舒服,在做照片的時候找到一種方式,往那個方向前進。

我喜歡放Leonard Cohen 的歌,像有一個長輩,拿一把吉他坐在暗房裡的小桌子旁,跟你講一個故事,在陪你。我洗我的照片,他講他跟哪個女朋友的故事,我就會很開心,像有一個人在旁邊用口述的方式講他自己的電影。

Leonard Cohen 的音樂、歌詞、詩對我而言,早已超越單純的「娛樂」或者「撫慰心靈」功能 ,而是一種若隱若現的Inspiration。
Leonard Cohen 的音樂、歌詞、詩對我而言,早已超越單純的「娛樂」或者「撫慰心靈」功能 ,而是一種若隱若現的Inspiration。

我喜歡的都是一些有經過時間,仍然很耐聽的音樂,後來發現常聽的就是這幾個人。音樂有很多種,也許聲音是一種音樂,你會感覺它在跟你講一個情感、一個訊息,如果可以每次聽的感覺不一樣,我會想要繼續聽他的故事,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像有位長輩在旁邊用音樂講故事

《Songs of Leonard Cohen》 by Leonard Cohen,1967

我在暗房聽音樂的第一個選項一定是 Leonard Cohen,他是 我最喜歡的創作者之一,他有寫書也有演唱。因為待在暗房 裡面的時間很長,他的歌沒有多快,音樂性很強,有意思的 地方是他的歌詞,一個晚上聽了幾張專輯,就等於是讀了他 的好幾本詩集。

讓我和女友相識的歌手

《The Living Road》 by Lhasa de Sela,2003

我和女友 4 年前就初識,2010 年她跑來布拉格找我,因為 她看到我的臉書上正放著她兩天前也放過的 Lhasa de Sela 的音樂。聽她的音樂會起雞皮疙瘩,對我來講,沒有人像她 這樣唱歌,唱不同語言也可以不靠歌詞來溝通,是把生命放 在音樂裡的強度,洗照片聽不只是一種伴隨功能,好像真的 是被一個很誠懇的東西感動到。

帶我回味《挪威的森林》

《Early Piano music》by Ketil Bjørnstad,2010

他是來自挪威的鋼琴家,我在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就是一直聽他的音樂,好像在讀小說的同時,也在做自己的分鏡表,等於你的腦袋把它視覺化,雖然故事內容細節過一段時間會忘記,可是那個情緒還是記得,這張專輯帶我進入小說情境裡,現在仍然在聽。

他的音樂把我抽離到另一個世界

《Rue des cascades》 by Yann Tiersen,1996

電影《Amelie》的配樂就是 Yann Tiersen 的作品,他有自 己的一個團,他很厲害會彈吉他、鋼琴、手風琴…等很多樂 器,是一位我很尊敬的 Story teller,我很欣賞他的原因,是 他可以用一個如此抽象的溝通方式,把你完全帶到另外一個 世界去,每次聽他的音樂感受都不一樣,還有都不會聽膩。

人生故事都在歌詞裡

《The Boatman’s call》by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1997

我覺得 Nick Cave 算是另一位 Leonard Cohen,他有寫東西, 音樂也是聽不膩,一系列聽下來會發現,這張專輯跟前一張 不太一樣,與先前 Post-Punk 音樂類型不同,以鋼琴音樂為 主軸,算是跟之前切割,他的故事都寫在裡面,例如對信仰 的想法,還有和歌手 PJ Harvey 的短暫戀情等,這張比較抒 情,歌詞讓人想反覆聆聽。

深沈的情緒讓人陷在音樂裡

《Either/Or》by Elliott Smith,1997

有首歌叫〈Between the Bars〉,在講他旅行遇到的人,我 喜歡歌裡描述的故事。他命運比較坎坷一點,詞曲多半深沈, 喜歡他的音樂,可能跟我在捷克時期拍的照片有點關係,我 覺得開心的分享總是過於抽象,透過一張照片很難告訴觀者 究竟有多開心,如果我分享一個深沈的情緒,反而會令人產 生一種私人的共鳴,那就是讓人聽不膩的地方。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