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芳】從宜蘭舊城走到河岸的光大巷 像輸送水份的維管束

Cover story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old streets

王士芳
移居宜蘭的高雄人,從人文脈絡裡發展創作的空間藝術者,因不捨建築作品「三星張宅」被賣掉而集資買回,意外經營起民宿。曾任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文化長,現為和風起造主持建築師。

撰文=林世傑
攝影=簡子鑫

 

空景 MG_1044
因為是宜蘭城內第一條有路燈的街道,所以名為光大巷。

光大巷是宜蘭舊城第一條有路燈的巷子,也是我認識宜蘭的入口。1999年,退伍後我從高雄跑到宜蘭,在這裡待了下來,加入黃聲遠的建築團隊,一起參與楊士芳林園、光大巷與宜蘭河畔公園的空間規劃。記得初次走入兩、三百公尺長的光大巷,很快感覺到那股獨特的空間感。

成群的老房子並不搶眼,但每間都有幾扇小窗框,或是一座小院子,走過時不免留步張望幾眼,想認識這些房子的表情。不像城市裡,再寬的道路還是擁擠、水泥與柏油的用法規範著人們的生活;傳統的閩式聚落裡房子不會高過廟宇,巷路是曲窄的,卻連結著好幾片大草地與一條離生活很近的河流,光大巷就像將水份輸送到葉脈的維管束,讓城市的人無須與汽車爭道,走幾步路拐進巷子裡,就能夠親近河岸。

我們決定用建築維繫這股獨特的空間感。

位於碧霞宮是臺灣第一個祭祀岳飛的廟宇,是宜蘭第一位進士楊士芳所建。與團隊在規劃楊士芳紀念林園時,在設計上傳達對傳統文化致敬的現代建築思考。林園的中軸線,刻意與碧霞宮保持一致,從碧霞宮的正門至後殿、楊士芳紀念林園的主場館,到一座用九芎、刺竹、枕木創造蜿蜒路徑的小土丘為止,筆直連成一線,從此小土丘就是碧霞宮的後山,再往外的舊城北路就是昔日宜蘭舊城的邊際。

至於林園裡成群的桂花叢,是從楊士芳的名字而找到的靈感,每年農曆八月桂樹花開時,林園瀰漫陣陣桂花芬芳,無聲卻有息地紀念著這位開蘭鴻儒。

走進光大巷,細磚與大小卵石鋪排的道路沿著圍牆前進,光大巷是宜蘭早期自然形成的聚落路線,街上每幾間房子就會圍成一圈,圍出的埕就是他們互動或工作的地方。每間房子都有他自己的形狀與方位,看起來沒有整頓過的秩序性,但其中又隱含一種相互依偎的安穩。很多小巷子是很有趣的,會發現很多被細心照顧的房子,有些門前植栽按照花季擺放,或花棚下放組賞花的小桌椅,這些都是他們長時間認真生活的痕跡。

居民對自己生活空間的重視,讓從外地來宜蘭實 踐理想的我們帶來信心,當時,我們真的是挨家挨戶討論每段規劃的細節。如今的光大巷,牆面上有許多當地匠師,如燒磚、石匠、鐵工、木工 等人的集體創作,在空間訴說他們的故事。

像是碎磚破瓦堆疊的巨大建築的宜蘭社會福利館,其實是將周遭房舍的建築語彙以立體方式呈現,用來傳達社會福利館與他們相濡以沫的精神。兩棟合院相連的構想考量到日照與風向,中 午過後,傾斜的日光不會照進視線,穿堂的南風還會送到廣場。有時從廣場拾階而上,穿橋就要走到河岸前回頭一望,社福館像是巨大的巢,動也不動,卻也生意盎然。

曲折的巷道旅行,走到宜蘭河岸時一片開闊,由近而遠橫擺著一片草地,一段河流,再一抹河岸,最後幾個社區,最後是天空下的山嵐,隨著雲朵沒遮住的天光轉換翠綠表情。

這座河濱公園原本只是水泥河堤跟簡單草皮,20 年前接手策劃時,花了許多心思研讀相關法 規,以及說服相關單位,才把單調河岸以休憩公 園的角度重新思考,用防汛塔的名義先蓋起觀景 臺,與陸橋另端的社福館取得視線的對稱感。又 考慮到河上橋樑的車道過窄且車速快,所以用檢 修便道的理由,築起行人跟單車可以往返的景觀 棧道,然後在堤防到河岸間的草地增加步道、行道樹跟休憩木椅,把人們的生活拉到河岸。

多年來,走光大巷就像走灶腳一樣,已經成為我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歡穿過巷道走到河 岸,享受一段獨處的時光。同時光大巷也是外地朋友認識宜蘭的窗口,每當有遠方的朋友來,我總會再帶他們走一趟光大巷,讓他們看見這條從舊城到河岸的曲折巷道,不僅可以感受以前宜蘭生活的樣子,還有現代與昔日相互尊重而留住的美好時光。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