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倒行逆施」,重回單聲道


┃馬世芳┃



The Beatles復刻版mono黑膠唱片全集。
The Beatles復刻版mono黑膠唱片全集。


九月九號,The Beatles 推出復刻版 mono(單聲道)黑膠唱片全集。這是 14 張唱片的大盒裝,附 108 頁的精裝畫冊,重逾八公斤,國外定價近台幣一萬兩千。上市第一週,這套龐巨近乎「家具」的大盒裝賣出 2300 多套──其中有一套,現在供在我家。

這套唱片擺明了鎖定罹患「蒐藏癖」的重度披頭樂迷──如我。有記者不客氣地問這樁 mono 版復刻企劃的首席錄音工程顧問 Steve Berkowitz:這難道不是精心佈置的計謀,讓樂迷重複再買一遍他們已經擁有的音樂?Berkowitz 也不客氣地回答:「沒有人說你非買不可。」是啊,的確沒有人拿槍逼我買,一切都怪自己太愛披頭。好吧,八百多塊一張黑膠確實不便宜,但是先不說聽起來怎麼樣(當然好聽到哭,廢話),光看他們憚精竭慮把每張唱片的封套印刷、裝幀細節都悉數依英國首版忠實復刻,沉甸甸地拿在手上,張張都是穿越時空的「工藝品」,就已經感激涕零⋯⋯。

不過我不打算在《小日子》以「阿宅」口吻剖析披頭唱片 mono 版和 stereo 版的混音異同、裝幀流變,讓我們放大視野,看看經典專輯 mono 版繼續存在的意義。畢竟現在連 7.1 環繞音場(七顆揚聲器加一顆低音單體)都已經成為家庭劇院的基本配備了。對普通樂迷來說,回頭聽黑膠唱片已經很有「假掰」之嫌,居然還捨 stereo 聽 mono,豈不是「倒行逆施」、自甘退步?

當然不見得。讓我打個比方:彩色沖洗技術普及之前的黑白攝影、黑白電影,是否必然不如彩色攝影、彩色電影?當然不。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攝影家堅持只拍黑白照呢。直到 1960 年代中期,絕大部分流行音樂聽 眾使用的器材,是只有一顆揚聲器的 mono 系統:從電晶體收音機到手提式唱機到外接一顆喇叭的音響系統,都是「單聲道」。 做唱片,自然也是以主流的「單聲道」環境為準。stereo 唱片的技術雖然早在1957 年問世,卻得花上十年纔算普及。

在 1960 年代,搖滾百花齊放的「爆炸時期」,只有少數「發燒友」擁有左右兩顆喇叭的 stereo 系統。直到 1960 年代後期,stereo 器材漸漸普及,用耳機聽音樂的人漸漸變多,mono 版唱片才從市場退位。進入 1970 年代,stereo 成為市場標準規格,早期那些「僅供發燒友」的 stereo 混音一躍成為標準版本,mono版反而從市面絕跡了。

換句話說,大致在 1968 年以前,音樂人自己投入最多心思、反覆推敲的混音,幾乎都是 mono 版。早年為了凸顯 stereo 的「特效」,混音美學也和現在十分不同,常常覺得錄音師無意追求「開闊的音場」,而是盡量強調 「左右聽起來不一樣」:於是經常會聽到主唱或吉他在左邊、貝斯和鼓在右邊,聽起來不見得平衡,反而是 mono 版舒服、自然得多。(你問:用兩顆喇叭聽單聲道不會很怪嗎?答案是不會。那兩顆喇叭的聲音,會自動凝聚成一顆置中的大喇叭。)

不過當然,,我必須承認,聽 mono 版黑膠唱片確實有「戀物癖」的嫌疑:既然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參與那個時代,我總可以用當年的載體聽當年的音樂吧,彷彿這麼一來,也和那些音樂的「初心」又靠近了一些。沒那麼講究也沒那麼「戀物」的樂迷,聽聽 mono 版 CD,或者上 Youtube 找 mono 版錄音的影片,一樣能體會的。只不過,你終究沒法體會親手摩挲那 mono 復刻版 Rubber Soul 專輯沒上光的硬紙封底細膩的質感⋯⋯ ▍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