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綱】微型超人陪伴的未來感 時空封存年少記憶

Cover story  Finding Clues of the Past

馮翊綱 . 舞臺劇演員、劇作家,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從小熱愛京劇、文學與藝術。創辦《相聲瓦舍》相聲劇團,身兼編、導、演與藝術總監。對玩具汽車、小超人玩偶十分著迷。

撰文=皮耶恰

攝影=林士舜

馮翊綱從15歲開始看《微星小超人》,泛黃的書頁記錄著他年少時期的珍貴記憶。
馮翊綱從15歲開始看《微星小超人》,泛黃的書頁記錄著他年少時期的珍貴記憶。

我成長於高雄左營眷村,趕在當年「自助新村」被拆得灰飛煙滅之前,在坍塌的屋簷上找到一塊完整的瓦片,留存至今。這片瓦片為全家人遮風擋雨,我與「微星小超人」的故事也是在這片瓦片下展開。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見證長達 30 多年的當代玩具發展史。我生於 1964年,從「無敵鐵金剛」到「超時空要塞」,這些巨型機器人雖迷人,但對我而言,最有魅力的無非是這些能在手掌上把玩,不曾為市場主流的「微星小超人」。

 

微星小超人玩具如同漫畫中的尺寸,能夠放在手掌中把玩,符合漫畫愛好者的想像。
微星小超人玩具如同漫畫中的尺寸,能夠放在手掌中把玩,符合漫畫愛好者的想像。國中二年級,第一次看《微星小超人》漫畫,爾後在機緣下得到第一隻微星小超人,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財產」。

微星小超人的問世與市場經濟發展密切相關。1972 年國際石油危機導致塑膠玩具的原物料價格飆升,玩具公司反其道而行,在考量塑膠有限的強度、延展性等因素,縮小玩具尺寸,變成「微型人(Microman)」,這也成為微星小超人誕生的時代背景。

從 15 歲得到第一隻微星小超人,直到現在,40 年過去了,仔細觸摸整組模型每一隻小超人的手腳,仍覺得它的做工精良,無論是質地手感或是觀察每一處鉚釘接合,絲毫沒有落伍的感覺。我想,對於那時的我而言,接觸到這些玩具,就像是接觸到未來。

 

有關微星小超人,我的資訊都來自一連五集的漫 畫,劇情雖十分老套,但總讓我沉迷其中。日本 進口的小超人,每隻要價 99 元,並不便宜,卻 是自己珍藏的財產。沒有同好一起玩,我就在床 頭放個櫃子,並一隻一隻地擺在裡頭。

儘管年少時代的小型玩具收集有媽媽資助,但仍無法成就大規模且有系統的珍藏。我從 17 歲第一次到臺北,到 35、36 歲的這段期間都是個窮光蛋,也讓收藏停擺了好多年。直到近 40 歲,經濟能力穩定之後,就開始從網拍、古董玩 具商等管道下手。多次往返日本,除了變成日本 旅遊專家,在與收藏家交流的過程中,也再度喚 起往日種種,讓遺落的記憶說話。

在日本玩具展的跳蚤市場可以挖到許多老玩具寶 物;有玩家專門收集微星小超人的小型零件,或 是將已經缺件的大型玩具分解為更小的零件單 位,分項賣給在收藏過程中不慎弄丟一兩組小零 件的人。這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曾在許久未整理 的房間櫥櫃裡發現遺落的玩具零件,因而覺得這些玩家心細,他們不僅是在販賣零件,更豐富完 整了每個玩具愛好者的收藏故事。

之前在臺北圓環賓王大飯店附近有幾間專賣郵票 和老玩具的商店,每天吃過晚餐後,我會與其中 幾位玩具店老闆及他們店裡的客人聊天,彼此 不熟悉,職業也天差地遠,有的開貨車,有的 開米行,也有的在大學講課,大夥們彼此分享資 訊,甚至辯論起漫畫劇情,像是一群老頑童,那真是最幸福的時光。

初遇微星小超人至今,我的收藏系列幾乎已經完整,放眼全亞洲玩具收藏圈,也絲毫不會遜 色。我曾在臺北 101 四樓的 Page One 書店辦過 收藏展,吸引書店的日本高階主管親自帶著員工 導覽,一件件分享這些小型玩具是如何陪伴他們 成長。

收藏的過程中認識許多朋友,彼此的成長背景不 同,卻能夠跨越年齡差異與隔閡,我們討論漫畫、分享剪報,完整彼此的記憶拼圖。我曾和幾個玩具同好說要一起蓋座玩具博物館,如果這個願望能成真,我會捐出收藏,為 70 與 80 年代 的玩具發展與個人的年少時代作註解見證。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