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雜誌沒看頭,是你自己錯過有趣有料的內容啦……
撰文=黃威融
在臺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當過廣告文案,擔任過幾本雜誌的創刊總編輯,寫過一些書,例 如1998年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2014年的《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這些都跟圖文整合和集體創作有關。
近幾年身為許多雜誌的編輯顧問,我的工作內容除了協助那些在編輯現 場感到無助的年輕人(是的,他們多半30歲左右,迫切渴望做出圖文整 合精細的作品,但技巧和視野不夠),我更常鼓勵她/他們一定要多看 雜誌,透過數位工具還是紙本實體都行(我已到了滄桑中年的歲數,死 硬地認為看紙本舒服些,至少不傷眼)。以下六本雜誌是我在幾個閉門 會議裡提到,過去一年(2014)你應該要看過的雜誌,如果你錯過了, 盡量找來補功課(買過期雜誌是困難的,所以我總是鼓勵大家要勇敢多 看多買);要是你覺得以下這幾本還是不夠酷,當然有可能是我的眼光 不夠好,若是你徹底冷感,我會建議你一定要離開雜誌編輯或創意相關 工作的領域,因為「對有趣事物無動於衷」這種行為雖然不犯法叛國, 旦絕對傷讀者的心和自己的身體。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by 《Time》 時代雜誌(2014年5月出版) 我擁有的這本《Time》是在二手書店買的 (封面左下還有未撕的售價標籤),我不知 道現在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花時間看這本美國 老牌的新聞評論雜誌(我這一代通常是被教 育看它學英文),我要推薦大家偶爾看看它 學它的專題企劃、照片拍攝和版面構成。這 期雜誌透過講究的攝影、犀利的圖表和精彩 的圖文配置呈現一百個在世界各地有影響力 的人,它分成五類:Titans(例如亞馬遜書 店創辦人貝佐斯)、Pioneer(第一個公開出 櫃的NBA球員 Jason Collins)、Artists(主 演福爾摩斯的班奈的克)、Leaders(日本首 相安倍晉三)和Icons(美國小說家 Donna Tartt)。老牌雜誌真會編雜誌,它一點也不 過氣。
World Cup Heros by 《Esquire》 UK Edition 君子雜誌英國版(2014年6月出版) 身為運動迷,2014年世足賽前後買了一堆雜 誌,最佩服的是這個,他們的編輯一定是超 級熱愛足球才做得出這樣的雜誌,光是不同 的封面它就選了一系列厲害的照片,例如黑
白色彩的年輕比利(1958,1962,1970)、 1974年西德碧根鮑華、1978荷蘭的告魯夫、 1986年阿根廷的馬拉度那和1998年法國席 丹。知道找出這些照片放在封面,這就是編 輯的本事。舉例,如果我們想跟今年回台灣 職棒統一獅擔任教練的郭泰源致敬,我們會 想到去找1983年他身穿中華棒球隊球衣、在 當時漢城蠶室棒球場的亞洲杯先對南韓接著 再投日本的投球照片嗎(以上這段長句有太 多歷史典故因版面有限不一一解釋)?很遺 憾我們的資料庫不足,辦不到。
The Travel Issue by 《bon appetit》 (2014年5月出版) 我的偏見,臺灣的旅遊雜誌和飲食雜誌都太 直接了,我非常鼓勵大家多看外國這類型 的,全球知名的康泰納仕雜誌集團旗下的這 本常有厲害的企劃,雖然是飲食雜誌卻作旅 行主題,它的切入點是Eat the World,介紹 去越南當地如何作菜、巴黎有哪些小型美味 餐館、去西班牙北邊的巴斯克地區騎自行車 品嘗美食、去農場體驗不同食物滋味。不只 介紹食物,而是與人們的生活形態連結,我 喜歡看這樣的內容。這就好像我們愛看旅遊探險頻道、緯來日本台和BBC Lifestyle一樣,它們的敘事和圖文音畫整合,真是迷人。
《Wired》 × Steve Jobs 1995-2012(2013年11月出版) 嚴格來說,這是2013年底出的特別號,不過這是我2014年春天在東京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雜誌區買的,過期雜誌其實還是有人要買,這本以賈 柏斯為單一主題的報導,誰會不感興趣呢。我常常跟創刊超過十年的老 雜誌說,你們應該多出些特刊,光是把過去十年你們針對特定人物和主 題的材料整理出來,加上新潮不俗的包裝手法,其實就是一個嶄新的內 容產品。日本人在這個方面很敏銳,這絕對跟他們整理資料的基本功有關。負責圖片編輯的同事們,請你們加油。
麵包 by 《& Premium》(2014年3月出版) 如果要我選一本雜誌當作2014年的MVP,我會選這本。誰說介紹時尚 品牌的女性雜誌只能作成濃妝艷抹的模樣,我常覺得是因為本地的編輯 訓練太不跨界廣泛,女性雜誌的主題只能鎖定穿搭材質。像這期講麵包,這不是很俗氣很家常很多人都作過的主題嗎,但是它們真的有本 事,自己找來看吧。我覺得2014年每期都可以當成編輯教材來學習。
2013繪本大賞 by 《MOE》(2014年2月出版) 其實我是不看繪本的,但是每年這期我都會收藏,人家每年費心整理一 次年度總回顧,翻一本就能認識一大堆好卡,這就是雜誌年度專題最重要的事啊。必需要說,它們真會翻拍書籍,它們知道如何擺放評論者的 抽言意見,可以學到的東西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