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美好生態喚不回
一本經典 寂靜的春天喚醒環境知覺
台灣社會的環境意識,難以想像的薄弱。然而徒然悲傷無濟於事,總要先從已身做起。農藥的危害,不只是傷害人體,同時帶來生態浩劫,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在工業汙染、農藥汙染、和水利單位大小圳溝全面水泥化「建設」,封鎖土壤,我們的溪流與田野,近乎死滅殆盡。田野一片寂靜。
1958年,美國生物學者瑞秋.卡森深切體會到化學藥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以其專業知識做基礎,歷經四年心血,完成了深具影響力的著作《寂靜的春天》,提醒世人正視化學藥劑毒化環境的嚴重性。
瑞秋.卡森是一位自然科學研究者,具有豐富的生化知識、清晰的思考邏輯,而又得天獨厚,有一支文采繽紛的筆,能將自然科學融合在高度的文學技巧之中,不時出現極富詩意的哲理詞句。
1962 年《寂靜的春天》一出版,隔年美國國會便邀請她出席做專題報告,引起國會議員們大為震驚。當時總統約翰.甘迺迪批交美國農業部深入研究,促成普遍禁用毒性較長農藥的法令。在西方社會引起熱烈討論,批評與認同的吵吵嚷嚷之中,許多言論從「言過其實、危言聳聽、淆亂人心」的斥責,紛紛轉而懂得反思、承認「我們越了解此類殺蟲劑,就越知其遺害之大。」掀起淨化生存環境的運動。而我們台灣社會呢?
2014 年,台灣生態環境惡化情況,相較於當年或現今美國,不知嚴重多少倍,我們又有什麼言語來表達內心的沈痛?
這些年來,據我所知,台灣各地都有不少農村青年、中壯年,懷抱理想,投入無毒耕作,充滿願景。似乎有逐漸蔚成風潮的趨勢。不過,只靠少數農民的覺醒,畢竟有限,只有點的改善;必需農委會等行政部門,真正重視,無懼得罪農藥化學廠商,成立執行中心,研擬有效政策,才能全面性復育生態環境。轉機,即將來臨嗎?
此時,誠品年度「經典共讀計畫」,選擇 《寂靜的春天》,向國人鄭重推薦,正是懷抱「不信美好生態喚不回」的希望。(本文為節錄版本) ▍
文 吳晟
吳晟 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