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9 Start Here, Make a Difference
冰果室第三代
回老家 賣法式冰品
┃ 1982 Life House 實驗空間
法式手工冰淇淋實驗室 ┃

吳書瑀 Miky 藍鷹冰淇淋第三代,高中時至台北求學及工作,後來決定回鄉創業,透過手作冰淇淋及空間實驗室的方式,延續家族的記憶。
很多臺南人小時候印象中的「藍鷹冰淇淋」,是我祖父開的。直到九〇年代難以抵擋食品加工業的大量生產而結束營業,我那時沒有很強烈的感受,後來才想到很多器具都是四十幾年前爺爺特地從義大利採購進口的舶來品,別有時代意義,但那時已經丟掉很多了,有點遺憾⋯⋯
冰淇淋工廠結束營業後就閒置了,我一直有想做些什麼事的念頭,但念高中之後都在臺北,買了房子,也有份令人稱羨且薪水不錯的稽核工作;沒想到轉折點就這樣來臨,前幾年考上了中正大學的在職研究所,南北通勤耗費了許多心力,開始認真去思考:「如果我想讓工廠與外界產生更多互動,要如何讓人願意走進來?」
後來便辭掉了工作,也把臺北房子賣了,連同積蓄做為創業資金,從整修到開店花了近 150 萬,家人並不是很理解我要做什麼,但沒有阻止我。其實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很少吃外面的冰淇淋,因為那不是我記憶中冰淇淋的味道, 挑剔到連朋友都說我很難搞。我想是記憶中無形的牽引,讓我想要去找出傳統的老味道。
實際開始做時卻遇到種種困難,因為知道冰淇淋配方的媽媽已不在了,我先從中文食譜試作,才發現跟記憶裡的冰淇淋有很大差異,後來想到藍鷹的技術及器具都來自國外,而那是工業化生產前的手工年代,便試著上網搜尋國外製作冰淇淋的老食譜及文獻,一邊試做一邊憑著記憶對照。
之前參加蕭壠文化園區的活動時,有外國人跟我說,我的冰淇淋是他們記憶裡,老奶奶的味道,讓我非常開心。除了冰淇淋和甜點外,店裡也有賣鬆餅、烤餅(Nan),我希望推廣天然無毒及無人工甘味的觀念,所以盡可能地採用當地小農食材,而且會實際去產地看過,像來自後壁區菁寮里後廓的手工黑糖就是這樣來的。
「讓人走進來這裡」,一直是我的初衷,因此在這個空間裡也試圖植入藝文活動,從女性影展到最近的巴奈小型演唱會反應都不錯,明年我還想嘗試加入劇場活動。
開店以後,有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跑來告訴我當初在藍鷹冰果室(註)約會、相親的趣事。我想,我們家族一部分的情感歷史,包容了很多人對時代的記憶,對我來說,做夢不是名詞,而是一個承續的「動詞」。▍
註:藍鷹冰果室同樣為 Miky 家所開設,位在中正路巷內,藍鷹冰淇淋則為自家兼工廠,位在永福路巷內「1982 life house」現址。
文 陳坤賢
攝 倫敦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