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林鈺雯
在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管理眾雜誌,關注獨立書店、獨立刊物、獨立出版。20歲之前住台中,20歲之後住花蓮,30歲之前住台北。

尋聞稻香,從後壁火車站一路踏鐵馬進「菁寮」,我跟著透南風工作室舉辦的兩日旅行,來到嘉南平原上最大「米倉」。
人手一張社區地圖,我們遊走兩條街上整整兩天,像進入一個農村實境樂園:《透南風》創刊號介紹過的手作人阿雪鉛桶店、具有時空環繞感的鐘錶行,在墨林文物館把指頭泡在小菁染料體驗藍染,當然還有走訪種稻的昆濱伯,養條牛有著大肚皮的文林伯,揭開黑心棉被技法的煌明伯⋯⋯
一個叉路口上,花生伯說要帶我們去看他「黑白種」多樣農作物的田,隨手拔了一株花生,讓我嚐到水分飽滿的花生豆。我們在社區廚房「稻稻來」用餐,吃到當地春季食材與藺草飯,拿著早餐券去任選早餐店時認識小吃店的大廚阿正,他緩緩地包著豆菜麵一邊說自己年輕與回鄉經歷。

若非《透南風》三位深潛在地社區的編輯帶領,我不會有機會認識紀錄片之外的菁寮;在社區被觀光化後,對照在地官員的臉色,我還能依然感受到農民們的質樸性格。5月《透南風》第四期出刊,以百年之前菁寮的藍染文化為題,令我想起當天雨中傳來陣陣藺草飯與土豆粿的味道,還有指縫間的深藍色。
《透南風》是一本季刊,由三位長期在南部從事影像創作、社區營造、藝術文化工作的年輕人創刊,他們並非專業編輯,以想要分享工作調查中認識的人物與故事,抱著邊走邊學的態度,一開始創刊號只印了五百本,迴響熱烈,從第二期開始上各書店通路銷售。並非所有的地方誌都能作到上架銷售、面對市場挑戰。除了編輯人力與採訪時間,印刷經費是一本刊物的最大支出,在廣告與報導內容的比例中平衡更是困難。
正準備要改版提高編輯規格的三峽《甘樂誌》,三年來定期雙月出刊,免費在台灣各定點發送,沒有商業廣告的進駐,主要傳遞甘樂文創正在做的社區經營,版面也跟著人力持續變化。
與《甘樂誌》相似經營方向的《o’rip》,是我認識第一本地方誌,一開始介紹花蓮藝術 展覽與當地歷史文化,而後這些年組成編輯 團隊創立工作室開始規劃花東旅行路線,置入旅店與公益訊息,以編輯的生活思考創造 在地遊玩的推薦,讓這份刊物成為花蓮名產之一。特別的是,而後有不少地方刊物規格都與《o’rip》版面尺寸相同。
紙媒存在的必要,不僅僅是提供訊息需求, 更要開始創造體驗需求。新創刊的《暖太 陽》今年預計發送三刊,著重土庫里職人生 活態度介紹。填補了台中一直缺少「持續的在地生活刊物」讀者需求。
限量是殘酷的。3月發起募資成功印製三百本的《吃小吃》,創作者馬力來自屏東,她說:「屏東不只有墾丁或春吶而已,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想讓更多人知道。」於是以左 手和視角解讀詮釋繪製家附近的小吃攤,彙集成兩本刊物。
地方誌與大眾雜誌最大的差別,在於擅長以 「地方、人、生活」為主要觀察與報導的核 心。目前停刊中的兩本,美濃《野上野下》 與嘉義《慢漫刊》編輯也並未停止持續記錄 他們關心的事物,在不同市集或講座上宣傳 刊物,也等待下一期印製機會發生。自有了 收集紙媒的習慣以來,我手邊的地方誌地圖 逐年改版,更能感受到在各地生滅的力量。 如後頁地圖所示,也列出部份已經絕版的代 表刊物。
跟著地方誌出走,讓想像跳脫紙上,也認識 了風土人情。感謝它們在經費有限下、在視野可及範圍內,創作出貼近人心的非典型報導,或許還有更多未被挖掘地方報刊正微微發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