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家具像開關 啓動拼裝生活節奏

Cover story  Finding Clues of the Past

 

蔡家恩 . 任職美術設計,同時是自有品牌「叢间」主理人。

喜歡木色調、有時代溫度的物品。家裡充滿了盆栽、乾燥花與老木椅。育有一隻貓,名叫「咕唧」。

採訪=皮耶恰、黃子紘
撰文=黃子紘
攝影=簡子鑫

 

對蔡家恩來說,路旁的回收家具和跳蚤市場買來的二手物件,皆是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角。
對蔡家恩來說,路旁的回收家具和跳蚤市場買來的二手物件,皆是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角。

 

我想,是緣分讓我和家中的老物件們相遇。

約莫在五年前,我從家裡搬到了現在的住處。剛進來時整間房子空空的,因為預算有限,只能從路邊找尋回收家具,或者到二手市集添購日常用品。慢慢地,隨著時間積累,帶回不少別具特色的物件,也漸漸愛上收集老物的過程。

曾在住處巷口看見一個暖木色櫥櫃,就外型來說,它其實並不完整,僅是木櫃的上半部分,卻讓我一見傾心。我沿路把它從巷口搬上六樓,將它與 IKEA書櫃拼裝,重新刷上一層深木色,原有的模樣已然不見,也成為現在放置於客廳的大櫥櫃。

而後走在路上便隨時留意回收家具,像是房間內的沙發木架和木椅,也是從街上看到之後帶回家,第一眼看見它時這麼想著:「家裡需要漂亮的沙發。」扛回來之後做了一些布置,為它鋪上坐墊,也將柔軟的白絨布套上。

除了在街巷尋寶外,我也會到廢宅裡探尋。臺北這座城,曾因都市更新案,頓時多出許多無人的屋宅。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某個假日早晨,我和朋友們背著包包拎上器材,一起走進一間廢棄的高中教職員宿舍,我們把腳步放慢,前往不同的樓層與房間,撥開厚塵:理科老師的房間地上都是燒杯、缽片;音樂老師的書櫃牆上盡是樂譜;英文老師的書桌上散置著各式書籍……。

 

原是掛在牆上的壁燈,擺在桌上當作裝飾也很有味道,金屬外邊與玻璃斜切造型是當初購買的原因。
原是掛在牆上的壁燈,擺在桌上當作裝飾也很有味道,金屬外邊與玻璃斜切造型是當初購買的原因。

我們將這些散落的物件一一拾起,在已經荒廢許久的空間裡,藉由物件擺設的位置慢慢推算,想像它們最原始的樣貌。無論它以前是如何被對待,仍舊希望在把它帶回家之後,能把早前的珍貴回憶一併保留下來。

在居家空間逐漸被大型的木椅木櫃佔據後,我把對於老物件的喜愛轉而放置在搜集日常小物。自己從事美術設計,同時也經營花藝品牌,我會先針對工作上有需求的物件類型做篩選,在腦中規劃並布局,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生活工作室。

而在搜集、布置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外型上兼具設計感和獨特性的老物件在臺灣的二手市集比較少見,所以我多在旅遊的時候,特地到當地的跳蚤市集進行採買,最常造訪日本、泰國和歐洲,有時候也會請朋友代購。

因為自己偏好簡單的設計,帶回來的物件多為相 似的風格,其中花器的極簡與細緻讓我愛不釋 手,外表晶瑩剔透的天空藍色玻璃瓶,我把它 放在窗邊,看著陽光穿透進瓶身,覺得特別耀 眼;積木檯燈的幾何造型,猶如電視卡通裡的可 愛機器人,就算只是暫時擱置在一旁,心也能夠被療癒。

現在一走進家門,印入眼簾的每一樣老物 件:IKEA 拼裝櫥櫃,櫥櫃旁的木色矮桌,有 白絨布覆蓋的改裝木椅,科學雜誌過刊、翻頁 鐘、舊音響,泛黃的立燈,矮桌上的古董計算 機……也許它們曾被貼上「廢棄」、「回收物」 的標籤,但在輪番歷經冒險後,最終來到這個 空間。

有些人對於我撿收舊物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這是 在撿破爛,但或許本身的工作使然,我在不同的 老物件身上都可以看到「再創作」的可能,透過重組、粉刷,成為我全新的創作經驗。

在我的認知中,讓物件重新找回被使用的權利,才是對它們的尊重,就算中間轉過好幾 手,只要有人去使用,物件才有存在的意義,再多的金錢都無法衡量它本身的價值。

直至今日,家裡的空間慢慢轉變成心中的理 想樣貌。雖然自己十分喜愛搜來的這些老 物,但考量到未來對於工作室的規劃,預計將 其中的一些物件拿去回收或者轉送給朋友。無論最後它們歸向何方,我相信一定能將曾給予 我的溫暖,帶到下一個地方,開啟另一段新的 故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