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鶴 × 謝青葑】在港都城裡 緩慢生活做設計

聊聊天 去駁二看2013高雄設計節

企劃製作=《小日子》
撰文=葉思吟
攝影=謝一麟、葉思吟

場地提供=be:café & gallery

1

謝青葑(左)

AOI.CYCLE創辦人。家族事業有機械加工製造背景,並長期配合漢翔航空開發航太相關設備。從小耳濡目染製圖設計,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著手設計手工腳踏車,開始受到關注,陸續受邀參加東京、倫敦、米蘭等大型國際設計展覽。

王斌鶴(右) 創夏設計創意總監,ORIGEND設計師眼鏡品牌創辦人。25歲時獲得第一座德國iF設計獎,近年陸續獲得德、美、日、亞洲共9座國際獎項。ORIGEND品牌創立同年,即以首款眼鏡設計獲得國際四大獎項。

12月起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舉辦的「2013高雄設計節」,邀請數百位亞洲創意人共同參與,分享不同城市的設計文化角度。特別的是,南台灣在地品牌藉此齊聚,共同以品牌理念訴說由在地出發的設計故事。《小日子》邀請兩位高雄本地年輕設計師,一起來到駁二園區內的地標建築物,聊聊各自在高雄港都所感受到蘊藏已久的人文及設計能量。

 

小日子:請問你們是如何展開設計師生涯?

謝青葑(以下簡稱謝):小時候在家開始拿起工具,跟著爸爸畫圖,即是設計的起始;經過大學重考那一年,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追求什麼,明白自己喜歡動手作東西,透過設計教育,了解如何從無到有,把腦中想的畫面變成實際產品,並思索產品跟消費者和人的關係。

王斌鶴(以下簡稱王):從小就喜歡玩樂高與黏土,但真正決定是在高中時候,後來進到美術科,接觸到工藝的東西,透過學習把想做的東西做出來,很有成就感,但過去比較著重在美學藝術上的理解,至於大量製造、如何影響人的方面並未特別思考;等到要進大學時,選擇工業設計系,尤其是金屬、陶瓷與雕塑方面,我對於如何透過手作將理念表現出來,具有極大興趣。

問:在什麼機緣下,選擇回來南部發展?

王:過去重工業時代,因為在地發展機會不多,曾在台北和台中工作大約四年時間,在那邊學習很多,但發現還是喜歡高雄的感覺,相較於擁擠的台北,這裡空間開闊些、步調慢一點,特別是充滿小時候回憶。

這幾年高雄也慢慢在改變,尤其在文化局規劃下,開始有了駁二,並且將愛河與港口打開聯結起來,變得好玩,之後高鐵和高捷通車,南來北往更加便利,我們經常接做台北、台中案子,甚至大陸那邊也不是問題,透過網路,打破藩籬,很多事情變得可能。看到這些現象,我便開始思考回來做點什麼,希望是在這城市還在起步時便投入參與過程,而非等到已經成熟再回來坐享其成。

駁二雖然是小的東西,但透過小市集、小舞台一點一滴經營,變得有趣豐富,我也因此慢慢看到它的可能性,嘗試做一些空間設計、商品包裝等,讓更多人知道原來視覺包裝可以這樣,原來空間可以如此,啟發更多人發現其實很多事情可以做,漸漸吸引愈來愈多人回來。不管在哪一個城市,只要選擇一個適合的環境與氛圍,氛圍包括空氣、記憶與生活步調,資金成本上也相對便宜,回來一樣能有很多發揮的機會。

謝:我主要是因為家裡工廠在岡山,所以必須要回來;從小在高雄長大,因此了解在地產業的起起落落,過去曾在外念書學習,強化自己在技術面上的鍛鍊,然後在因緣際會下開啟自行車設計之路,因此當工廠面臨轉型之際,剛好可以連結接軌。

起初並沒特別考量城市的關聯,但製造業與在地性人力員工、鄰居和周遭環境之間緊密相聯。單純只是希望家裡產業能夠延續,員工、鄰居與在地文化也能有新的發展契機及聯結,回來主要是期待透過自己努力可以帶動社區效益,例如我的工廠位居鄉下,周邊有蓄洪池像湖一樣、公園、大樹,擁有鄉村獨特的生態環境與生命力,很低調在做自行車,希望能夠讓產業融入到生活裡面。

此外,剛好遇上高雄正推動都市裡的自行車計畫。其實在歐洲,自行車不僅是在都市騎乘,更是多數人從家裡開始的移動工具,自 A點移動到B點,三歲就開始騎自行車。如果能推動自行車成為城市生活一環,不僅可減輕空氣污染,讓大家放慢步調,換個角度欣賞城市的美,回過頭來享受生活,空氣也會更好,環境會更美,這應該是大高雄整體發展可以追求的方向。

問:心目中的高雄生活感?相較其他城市,提供哪些靈感滋養?

王:高雄正在轉型中,這裡是我的家鄉,我看到它在改變,無論是市政府或人都在改變,對於美的關注愈來愈多。至於許多人在乎的養分滋養,我認為在交通與網路發達的狀態下,想看展覽或拓展設計相關領域的視野,都已經沒有太多的地理障礙。例如我經常往返大陸上海、香港等地,參與過許多大 型的國際展覽與競賽,絲毫沒有感覺空間上的障礙與缺乏,反而深刻體會選擇一個自己住得舒適的城市居住才是最重要的。

謝:我認為高雄這個地方的未來,比起台北有更多的可能性,除了環境裡有海有河,在空間設計上也能發展更多可能。在品牌概念上,我在乎永續發展,除了形體與產品外,在情感上也能夠繼續下去,這樣才能變成生活。騎單車是人們最原始的生活一環,高雄保留現代與傳統,人們的生活步調緩慢,在這件事情上顯得格外有發展機會。

遊走世界各地,發現幾乎每個國家都存在南北的競爭性,在德國、法國都有類似狀態,像是大阪人與東京人也很容易分辨出來。所以高雄人自然有其文化獨特性與生活步調,不需要特意去和台北人相比較,反而應就城市特質加以發揮運用,特別是友善騎自行車的規劃,我看到高雄有許多可能。

而在國外,我喜歡逛市集,看看當地人的生活,例如在東京喜歡去逛淺草,在歐洲喜歡逛二手跳蚤市場,過程中發現連阿公阿嬤都和自行車關係密切;而在各地的單車活動中,即使在駁二,也經常見到許多父母與小孩的親密互動,尤其小孩往往是自行車活動的主角,無論在高雄或倫敦,我都會透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從中去觀察和累積對於人的需求的研究理解。

問:設計產品有特別融入在地靈感與元素?

謝:因為我有工業的基礎,自然會表現工業的意象,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媒材,有時候逛菜市場,發現生活周遭的皮革、布料、不銹鋼等元素,喜歡那種獨特的觸感,思考著若能夠運用在自行車上,如何展現各自獨特的美感;此外,不產生污染本身就是創造美,設計師創造結合美的形體與環境空間,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城市更好,使用好的物件就能讓環境更美。

王:無法很具體說出來,只是從小在高雄長大、受教育,自然會散發屬於高雄城市的氣質,其實城市美學已蘊含生活在這城市的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即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我認為,現在做的一個小地方,透過長期累積便會成為一個地方的龐大特色。尤其大家都在講文創,但未必就是要將某些特定符號放在產品設計裡,例如刻意強調海港、窗花等圖案,而是把追求美好事物的想法加入設計理念中。

問:為何對特定物件(例如單車或眼鏡)情有獨鍾?

王:每一位設計師都對眼鏡滿Care的(笑)。 我覺得眼鏡是一個可以修飾個人氣質與個性的產品。它充滿結構與美學,看似不相關的結構,精工講究精密度與耐用度,造型設計上卻又可以顯得慵懶、浪漫,人的感覺可透過美的形式加以轉換。

最早發想是從品牌的Logo開始,從字面上便顯示我們的理念與企圖心,期待創造適合東方華人的眼鏡。字面「東方」與「傳奇」想要塑造東方的意象,我會跟人說我們是原創的品牌,在設計上,即把多餘的部分拿掉,保留最原萃的部分;基於這樣的理念,除了刻意放入東方的元素與進行調整,並進一步期望每一次設計不單是一個物件或系列的設計,而是能夠不斷擴充延伸。

至於鏡框的專利結構上,也強調變化無窮的 組合,讓每個小元素能拆解、重組成多元造 型;以我們獨家專利方形結構設計來說,一 方面方便拆卸與調整結構,鏡框材質形體也 可以變換,這樣便能逐漸往工業化設計的方 向趨近。例如將於12月上市的「天圓地方」 系列,具有極明顯的東方概念,也有八十多 款可供挑選。

謝:自行車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個平面設計, 雖然它是立體造型呈現,但我們非常重視側 面設計;起初在設計時,特別重視如何將人 體自然成形的一條線條,融入在車架中。傳 統菱形與鑽石結構已經發展成熟,我們在設 計過程,因此必須思考如何突破既有的框 架,且將線條融入在自行車中,其中鏤空設 計能夠讓車體更加輕盈,也有效解決車架本 身與路面的顛簸問題。

設計中不斷考量如何讓身體脊椎感到舒適, 所有設計發想從車體與人的感受出發。歷經 三年,除了細節上沒有半根螺絲的設計,加 上我們通路主要走空運,所以也考量如何讓 消費者可以輕易地組裝,花了一點心思在這 方面;希望消費者收到產品後能夠自行輕鬆 地組裝,破除自行車是複雜工業設計的慣性思考。

至於新的款式與生活環境的關聯性,其實都 還是圍繞在如何將人、單車與環境之間的那 條線連結起來,讓自行車與大地之間律動更 加協調。有段時間我住在大直,常去河濱公 園慢跑,順便觀察不同人的線條,不管是男 生、女生、騎快或騎慢, 每個人都藉由動力 想要往前,我在其中發現每個人都呈現一個弓形,這個元素是很有意思的,跟人的關係很直接。

因此在車架設計上嘗試將這樣的概念融入, 後來用力學方式解決安全性的問題,在形體 與材質上都獲得專利認證。將設計融入生 活,設計便是要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 如丹麥人、荷蘭人從小與腳踏車生活在一 起,這個東西可以與生活很密切,不會因為科技發展或時代演進而被忽略遺忘。

問:今年兩位參加高雄設計節,有什麼想像和期許?

王:我這次擔任創意城市策展人之一,希望 吸引更多人注意到高雄美的事物,看到高雄街道細節設計的規劃。例如街燈街道,啟發 大眾對美的感覺,而開始騎美的腳踏車,期 待大家可以透過體會小小的事,開始參與、 欣賞一些展覽,長期下來,這對文化產業有很大的幫助。

謝:這次主要訴求於質感上,讓消費者更認識材質與人的關係,例如不銹鋼與人的關係、麂皮與人的關係,進而與產品產生情感,聯結產品的本質與人的關係,並且在使用它的過程中產生回饋,刺激更多歷史感與敏感性,透過高雄設計節這個平台,期待能在面對面的接觸中,將品牌的理念傳達給更多消費者。▍

◆ 展覽資訊

2013高雄設計節 2013.12.13-2014.1.12 駁二藝術特區 pier-2.khcc.gov.tw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