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市場操作
多一些作品觀念性探討


一間畫廊 觀看當代藝術本質的地方


頡學空間


一個舒適的空間能放鬆你的神經,一個簡單的鏡頭能改變你的視角,一幅簡單的畫作能喚醒你的靈魂。某日午後,在東豐街附近閒晃,轉進四維路巷弄裡,發現一間白淨簡約的小畫廊 ── 頡學空間(Ku Gallery)。它們不像大畫廊的櫥窗祭出 Damien Hirst 或是 Andy Warhol 的經典作品公然勾引你上門,而是透過一幅用心挑選的畫作或一個特別的設計細節,挑逗人的好奇心,想一窺門後的世界。

1F 展示了來自紐約年輕當代攝影藝術家 Ina Jang 運用簡潔獨特的拼貼與色塊,創造多層次空間和可能的潛在敘述,挑戰既定的影像觀看方式,讓我聯想到美國觀念藝術前輩 John Baldessari 運用色塊拆解重組影像的逗趣敘事。往 B1 繼續探索,映入眼簾的是法國數位攝影大師 Mathieu Bernard-Reymond 嘗試將人、建築物與地景間的互動關係以不同的視角詮釋。

我的視線停留在其中一張畫面久久無法離開:一個男人坐在透明塑膠製成的鐵皮空間裡,瞭望大海的無邊無際,在他眼前的世界是如此遼闊自由,起身下樓即可擁抱大海的包容與自由;然而他選擇在相對狹小的鐵皮空間裡,開一扇小窗讓海風透進。Mathieu Bernard-Reymond 以大海作為舞台,以鐵皮小屋製造另一個空間,創造畫面與心境上的衝突。我以第三觀者身分,在頡學的空間裡,與畫面中的男人、侷限的透明鐵皮空間、無限的大海進行哲學的思辨與人生境遇的對話。藝術迷人之處,在於每個人與藝術家心靈之間調頻過程的獨特性與私密性,剎那間你的心被懂得,那是他人無法奪取的關係。

兩層樓的空間裝潢與藝術作品,定義了創辦人顧振立先生的美學眼光。設計和藝術創作的多年經驗,讓顧先生在挑選藝術家時,少一點市場操作,多一些作品的觀念性探討。以經營亞洲青壯年藝術家為主的台灣畫廊環境裡,鮮少覓得從歐美觀點呈現藝術作品的空間,因此特別珍惜 。除了常態藝術作品展覽,頡學空間亦提供藝文相關講座、音樂表演與影片放映會。今年 11 月初將有 一場藝術家聯展,如果你想在步調緊湊的都市生活,擁有短暫從容的感受,抽空來逛逛吧。▍


站在Mathieu Bernard-Reymond 的作品前,身處的實體空間逐漸模糊,我緩緩進入藝 術家創造出來的虛擬空間,大口地呼吸著,體會他要表達的詩意、孤獨與自由。
站在 Mathieu Bernard-Reymond 的作品前,身處的實體空間逐漸模糊,我緩緩進入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虛擬空間,大口地呼吸著,體會他要表達的詩意、孤獨與自由。




 張倩瑜
圖片提供 頡學空間



張倩瑜 在巴塞隆納唸的是 MBA,卻對視覺藝術著迷不已。於歐美各大美術館學習藝術史,閒暇之餘喜愛走訪畫廊展覽及藝術博覽會調劑身心。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