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生產幾十年的日用品 有一種經典的普通美

Cover story Many Items in Daily Use

口述=黃新雅
「Woo Collective」藝術總監,將臺灣傳統錫工藝結合現代設計,獨創技法以檀香薰出錫器金黃紋理。2014 年代表臺灣參加巴黎家具傢飾展。

黃新雅手工打造錫製品,以器物打開使用者的五感體驗。
黃新雅手工打造錫製品,以器物打開使用者的五感體驗。

印象中家裡有個買大同電鍋送的盤子,用了好幾年也沒有壞,這些用了幾十年器物,其實很美也很耐用,自己卻從沒發現它的好。直到 25 歲時到荷蘭理工大學 TU Delft 念書,看過了荷蘭、倫敦、米蘭設計師週,才發現其實設計真正珍貴的不在於它的外觀美醜,而是器物上承載的地方文化,當抽離過後來看臺灣的生活器物,才發現自己從小用到大的東西其實是很好的日用品,杯碗上的傳統花紋是很美的圖騰,用料實在且耐用。這也使我開始反思臺灣傳統工藝對我們的重要性。

中文字「物」代表的是物件,對於器物,我很在乎其蘊含的文化意義、製作工法巧思及實用性。今年成立品牌「Woo Collective」,以純錫手工製作成花器、食器,我們一個月最多能製作200 件商品,維持穩定的供應量,而伙伴賴思羽則負責行銷。

錫藝是臺灣傳統的手工技藝,一般用於寺廟器物,如香爐、祭祀用的柑燈,因為錫無味、無毒、毛孔較大的特性,日本人常用來插花、喝清酒,有種說法是「錫器的花瓶插花,花可以開得更久;錫器的酒杯喝酒,酒會更甜。」而臺灣工業設計師卻較少使用,因此我們選擇「錫」為媒材,還特地向臺灣國寶級錫藝大師陳萬能學習。

我認為使用東西其實就是五感體驗,希望製作,出能打開使用者五感的工藝品,例如我們以獨創的錫製工法,將檀香薰出錫器表面的金色紋路,看起來就像秋天稻穗,湊近又能聞到檀香的氣味;並以不同質感的素材如布紋、木紋或其他紋路,運用在製錫的過程中,觸摸起來的手感很特別,喚起人們的觸覺記憶。

 

在製作錫器前,我從事工業設計,一般業界就是 自己畫設計圖,然後交給工廠製作,如果做不好就推給工廠,設計師其實跟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 其實是有距離的。可是現在自己製作錫器,從鍛敲、銼修、拋光一個個步驟慢慢打磨出來,和這 些物品會產生很強烈的情感,每一個器物都像自己的小孩。

也因為從設計師到職人的身份轉換,我對手工製品特別有感覺,例如有一陣子我的興趣是逛五金行,裡面有許多手工物件,可能是一把剪刀、一個澆花器、一面銼籤板,觀察手把的線條、大小有些微差距的出水孔隙、木頭對位刻痕,彷彿重現工匠製工作的場景。這些物件一 定沒有科班設計師設計,但就是有種普通的美 感,生產了 2、30 年,一直很好用,我想這也 是另一種經典。

由於工業設計背景的關係,我對生產製程很熟 悉,那些在細節、工法上富有巧思的設計特別吸 引我,例如我很欣賞 Tom Dixon 的餐碗,通常 塑膠製品會給人很廉價的感覺,但是它卻讓回收 材顯現自己材料本身的質感,黑底透出金黃細 點,並將碗底的素料點印上自己的名字,非常細 微的巧思;Lsa 水杯的玻璃本身帶了點黑色,在 全透明時是穿透的,他只是在杯身打霧,就製造 出漸層的效果,很簡單卻聰明的技法,不同於一般玻璃冷冰冰的感覺,手握住瓶身時觸感溫潤。

我選擇的生活物件常帶點 Loft、工業風,購買 前總會想像東西放在我家的感覺,希望使用的 物件彼此是可以融入的,就像是平時使用的 Lsa 水杯、Sheaffer’s 鋼筆放在我做的錫製花瓶旁也 不會有違和感,自然地建構出質樸而優雅的生活美感。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