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旁的編輯事 075 ✎_
去日本市集擺攤
本月值星 吳亭諺
前陣子《小日子》受到推廣臺日文化的田中佑典(註)和大阪在地文化刊物《IN/SECTS》團隊邀請,到大阪由傳統造船廠改造成結合音樂、美術的複合園區─「名村造船所」,參加了有食物、雜貨、設計、出版的市集活動「KITAKAGAYA FLEA 2018 SPRING & ASIA BOOK MARKET」。
雖然不是第一次到日本,但是擺攤倒是第一次,除了興奮之外,也不禁感到好奇,面對滿是漢字的中文雜誌,如果缺乏語言的分享傳遞,是否還有人會感興趣呢?
為了介紹臺灣,我們帶了幾期與在地連結較深的主題,像是《出發 島內旅行 拍自己的公路電影》、《開一間理想中的小吃店》、《拉開板凳 去市場喫飯吃冰》,還有近兩期詢問度滿高的《失戀後的日常練習》、《我厭世 我存在》,以及自有品牌的周邊商品。
註:臺日文化創意雜誌《離譜 LIP》創辦人。

我和同事用著簡單的日文、英文,和每個往來的客人介紹。有些人在攤位前看了許久,待我們表示自己是來自臺灣的雜誌社,在臺北有四家店面後,便開心地說:「誒~去臺灣的時候好像看過!」也有人來臺灣數十次,早已認識我們,甚至會帶著雜誌一一跑點探訪,還說,上次來臺灣,就是參加媽祖遶境,真的很內行!
因為工作關係,經常接觸日本媒體、文字工作者,或是長居在臺的日本人,才發現許多人認識,甚至選擇移居臺灣,是因為七年前的 311 大地震。當年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嚴重災害,臺灣即時捐助大筆款項和物資,牽起了兩地特殊的情感。日本朋友曾和我說,過去大部分的年輕人並不認識臺灣,知道的大多是老人家,直到 311 地震之後才逐漸改變。
經常合作的攝影師鄭弘敬,也曾分享他對 311 之後的觀察。當年他正在日本學攝影,311 過後,他發現關於親情、友情的廣告變得更多,雖然日本對於生活本就講究,但大家似乎更開始重視「當下」的生活。或許也因此讓觸角深入每個看似平凡,卻又獨一無二生活的《小日子》,逐漸受到日本朋友的關注。
雜誌的內容雖然不見得都看得懂,但是透過圖片和些許共通的漢字輔助,讓環島以及臺灣美食主題立刻銷售一空,而情緒豐富、有著細膩文字的失戀、厭世,則較受旅日的臺灣人歡迎。
擺攤之餘我們也四處走逛,看到幾個在網路上關注許久的獨立品牌,像是由一對夫妻經營,從網路媒體平臺到選物店一手包辦的香港品牌Midway,以及有著鮮豔色彩和獨特風格的韓國插畫設計師 Ae Shoong,也因此認識香港的獨立雜誌《RMM》、來自韓國的獨立書店 sajeokin bookshop 等等。身在宛如藏寶地的市集中,讓喜愛蒐藏紙本出版品的我非常興奮。透過和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出版愛好者彼此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計劃,期待看見未來又會有什麼有趣的發展。●
吳亭諺 從餐飲界半路跑票的雜誌編輯,喜歡用文字記錄下生活。曾短居於日本及泰國,特別鍾愛一個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