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走進微型市集 找生活提案
撰文=駱亭伶

今年春天天氣格外陰晴不定。四月底某個週五中午,台北的天空終於放晴,FB 上的訊息發佈,Weekend Fever 週末狂潮市集照常舉行。不是不景氣嗎?下午兩點政大校園裡的人潮,竟不輸百貨公司的週年慶,只是空氣好多了。其實不只是Weekend Fever,其他包括手手市集、宜蘭的慢步調市集、五月春小市集⋯⋯,都吸引了各個不同族群的男女老少的熱烈參與。
在2005 年以《CAMPO 生活狂歡藝術節》揭開了台灣創意市集序幕的CAMPOBAG 負責人陳小麥說,台灣的微型市集風潮在這兩年已經成形,所謂的「微」不是指規模小,而是具有獨立的特色和主題概念訴求,有別於早期創意市集包含各種類型創意、甚麼都有的型態,現在已發展出聚集有相同信念、性質類似的主題式市集類型。
換句話說,微型市集融合了市集買賣、Lifestyle分享、同好見面會,一般市集的交流是短暫且較無延續性的,隨著買賣關係開始和結束。在微型市集裡,傳統上主辦單位、攤主、客人三者的關係,深化為策展人、某個領域的生活達人以及粉絲。

社群網站興盛後,達人藉由FB 粉絲頁展示作品,分享創作心得,用心經營社群關係,粉絲隨時Follow 最新動態,往往一呼百應。粉絲們逛市集、購買商品、見面交流,是基於對商品的需求或喜好,更代表對市集策展人和手作職人生活理念的支持與嚮往。
在這三者的關係中,市集主辦人的角色至關要緊,攤位不是誰都能來擺,由其邀約或篩選風格理念相近者,使得微型市集能夠保持一貫的風格調性。
進行專題採訪的一個多月期間,深切感受到微型市集強大的動員力,除了聽聞去年幾個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台中松鼠市集、薰衣草森林小動物市集的盛況外,發現在全台的校園、古蹟再生文創園區、花蓮海邊民宿、潮流餐廳、個人工作室等,一個個隱藏版的微型市集不斷冒出來,深受年輕人喜愛。在一般人熟知的商圈、百貨公司、商店街的經濟體外,儼然另成天地。
其中手手市集和週末狂潮攤位多達四、五十個, 且橫跨好幾個城市,主要以手作、二手古著和自創品牌為主,一些初試啼聲的手作或品牌賣 家,常會跑這兩個市集,除了可以跟各縣市粉 絲見面,也可拓展人脈。參與的粉絲以學生和 年輕人為主,攤主和粉絲的打扮比較潮,還有DJ 或樂團表演,青春氣息濃厚。在台南的色之 古亦屬於同一類型,頗有日本原宿澀谷風。
另外一種偏向自然森林系的微型市集,則是由 資深的手作職人(也是手作老師)發起,邀約 好友或欣賞的手作人,分享交流最新創作,像淡水的花園小市集、台中松鼠市集以及宜蘭的慢步調市集。其他還有餐廳主辦,邀約與店家 主題風格類似的手作人來擺攤,例如美好生活 骨董行和薰衣草森林,一方面支持台灣文創, 也增加活動的豐富性。
多逛幾個微型市集,會觀察到許多有意思的文化關鍵字,包括分享、社群、手作、古著、二手、 樂活、公益、跨性別、以物易物、街拍、做自己 等,彼此交換的不只是買賣,更是一種生活與價值觀的分享與碰撞,唯有身歷其境才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