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葉品妤 & 華宇芝
好糧食堂共同創辦人,親手耕作稻米、蔬菜,自耕自食,以米飯為主軸創作各式料理,健康烹煮在地食材。
撰文=鄭雅文
攝影=林志潭
每天到菜園裡巡視,在三、四十種植物中
恣意挑選食材入菜,料理這些剛摘下的食材,
讓生活變成一種很有機的模式。
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實現自耕自食的生活模式,我們從基隆、台北來到南澳這塊土地,南澳是泰雅族的故鄉,有山有水,環境很好,歌手以莉高露和她丈夫陳冠宇在這裡也有生態田;到田裡巡察稻米的生長狀態,或是在菜園裡看看又熟成了哪些蔬菜、植物,挑選可以加進菜餚中的食材,進行每日的料理實驗。
我和宇芝在環境資訊協會( 註) 的工作中認識,到台灣各地探訪許多與飲食、環境相關的議題,觀察到米食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於政府政策導向大量進口國外的雜糧,大家的飲食文化也隨之改變,我們的米飯文化逐漸式微。所以便決定和夥伴開一間以米飯為主題的好糧食堂,我負責食堂中的主食,同時在國小代課,教書寫作,而夥伴宇芝則負責甜點及飲品,接一些英文翻譯的案子,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
因為開了這間店的關係,有些多年不見的朋友會特地來看我們,一下班從台北開了兩、三個小時的車子趕過來,朋友曾說:「沒有踏進好糧,都不知道今天好糧有什麼。」在從海邊撿來的玻璃窗框上,寫下今日的菜色,這裡的菜餚多變,所以大家每次來的餐食可能都不一樣,就連米飯的味道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的菜園裡有三、四十種植物, 紅藜、黑豆、蔥、辣椒、番茄、草莓,或是一些香草植物,薄荷、紫蘇、艾草,等菜園裡的菜到了一定量,便去查這種菜可以怎麼料理。紅藜、黑豆加進飯裡,蔥、辣椒佐以調味,鮮紅的小番茄切半綴飾,草莓製成有機的果醬,在食物中添入清新香草,讓生活是一種很有機的模式,而非一成不變。
米飯在烹煮時將有機胚芽米作為基底,讓飯的口感和顏色有更多的變化,沒有依循一定的規則,手邊有什麼材料,就試著做做看,加入野生紫米,或是自己種的黑豆。最近種了一種原住民的傳統雜糧―紅蔾,它是類似小米的作物,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故有「穀類的紅寶石的美譽」,等紅藜熟成後,接下來也想加進飯裡;麥芽色的胚芽米上錯落著紫色、黑色的雜糧,呈現色彩的層次,或軟或硬的多重口感,在嘴裡溢出米飯的香氣,吃出對土地的敬意。
主菜的部分有時會採用南澳港口的新鮮漁貨,早上七、八點及下午四、五點漁船進港,當天搶到了什麼魚,就煮什麼魚,飛魚、土魠魚、鯖魚;口味可以是帶點檸檬香氣的馬告煎魚,也可以是風味濃郁的刺蔥煎魚、味增煎魚,假如什麼都沒有就是薑片煎魚,如此直接地吃出魚的原味也很好。
宇芝會從網路上敲下關鍵字,搜尋各種甜點的食 譜,有時用英文關鍵字搜尋,發現許多有趣的食 譜,結合在地食材,製作台灣的創意蛋糕,例如 瓠瓜蛋糕,就是從國外的食譜櫛瓜蛋糕中找到的 靈感,把國外家常的農作櫛瓜,轉換為台灣很容
易取得的瓠瓜,烤過後會有軟軟的纖維絲,製作 出瓠瓜蛋糕、紅蘿菠蛋糕等特殊的甜點。
為了貼合米飯主題所製作的米布丁,將自己種 的胚芽米加入牛奶煮熟後,加入當季的新鮮水 果,搭配隨意變化的醬料,將田野間摘下的桑椹 製成的桑椹醬,或是淋上自己種的草莓醬,上頭 點綴剛從門外採下薄荷葉,清爽的米粒和水果在 口中散發著大地氣息。
空間的設計如同食物般,可以看見生活中的元素 在這裡交互實驗著,閒暇時到海邊撿拾的漂流木 製成餐桌腳,玻璃瓶切割成天花板上的吊燈,將 菜園裡的絲瓜作成絲瓜燈,店裡每個禮拜都會擺 上從田裡摘來的野花,原本沒有開花的植物,也 在這裡開心地綻放著。
牆上的「綠食堂」海報是我請朋友為了地球日所 設計的,這張海報明確地傳達出我們的理念,以
在地食材為原則、支持小農產品、保持食物的原 有風味、不過度添加調味料、不使用一次性的器 皿,支持環保精神。在好糧食堂,你永遠不知道 下次會吃到什麼料理,並且能感受到天然食物在 身體裡所產生的美好影響。
好糧食堂
0919-117-273
宜蘭縣蘇澳鎮南澳路 13-1 號 Facebook:好糧食堂 good eats cafe
註:建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蒐羅台灣環境新聞與環境資料,並推動台灣的環境信託工作,透過信託保護白海豚及珍貴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