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雜誌俱樂部
這幾年參與本地許多雜誌的編輯顧問工作,跟年輕的雜誌工作者互動後,最深刻的感觸是:我們把雜誌作得太不好看了。原因可能是,我們太習慣採取「寫實報導 + 工作模組 + 情報優先」的工作方式。為了讓大家(包括我自己這位熱愛雜誌的中年大叔)還有編輯的夢想,這個月來分享幾本把內容作的「哲學化 + 風格化+ 深刻化」的雜誌專題吧。
所謂「哲學化」,指的是介紹資訊之外,可以從故事本質或報導對象裡面找到有梗的點,例如要介紹夏天海灘資訊,在介紹各地海灘特色和去海灘要穿戴什麼物件之前,可以先想想,人們前往海灘的抒情性目的,好比說去海灘跟好友深夜看星星談心、一個人靜靜地聽波浪的聲音。
所謂「風格化」,強調的是圖文呈現的手法要有自己獨特的路線,這包括了標題的構成層次、文字採取濃豔還是清淡路線、照片拍攝的構圖和色調、美術版面的緊湊還是悠閒。
所謂「深刻化」就是內容發展要讓讀者不斷發出「哇!哇!哇!」的讚歎,可以把它理解成要在故事選擇和報導對象選擇上別出心裁,或深得人心(對啊就是要報導這個人啊),製作延伸資訊費心有巧思。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2015年二月日本運動畫刊(Sport Graphic)雜誌《Number》策劃的「20歲的青春」封面故事,一看到封面這張年輕時鈴木一朗拿著他剛進日本職棒歐力士隊的51號球衣,棒球迷內心已經開始激動了。

主題從鈴木一朗誕生20年開始,延伸出1994年出道的幾位知名日本運動人物,從封面上方的小字可以看到:三浦知良(超資深的日本男子足球代表球星)、澤穗希(過去十年帶領日本女子足球隊成為世界級的球星);置中的文字塊寫的是2015年份的20歲的肖像:大谷翔平(日本職棒火腿隊的投打超級大物)、羽生結弦(日本男子花式溜冰選手,在2014索契冬季奧運奪金);最左邊提到內容收錄了從80年代開始活躍的職棒名將清原和博的激動告白。光看封面的一張照片、一串人名和簡要的題目修辭,你怎能不買呢?你怎能不愛雜誌呢(借用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魔球電影最重要台詞,你怎能不愛棒球呢)?


打開雜誌,還有更厲害、你意想不到的驚奇編輯手法要展現,封面故事的一開始(卷頭隨筆),邀請1940年出生的老牌作家和評論家、現在是東京大學情報學教授的立花隆,從日本社會演進和運動員肉體心靈青春期的角度,撰寫一篇佔了一頁篇幅的文章,在同一個跨頁的旁邊,搭配了詩意無比的淡淡色彩的花朵插畫。什麼叫編輯,這就是編輯啊。

這個開場的哲學性思考和抒情化配圖,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臺灣雜誌工作方式完全捨棄的。所以,人家的雜誌有看頭,他們的內容有意思。
接下來才是所謂的開場,日本運動雜誌實在太會選圖(是的,懂得挑適當的照片是一種編輯專業),特地選了鈴木一朗眼神遠望、他獨有的上打擊區前半蹲下的姿勢,鈴木一朗的出現就是日本職棒發展史裡,90年代球星個性化的開端,這張圖挑的太有歷史意味(請注意,我解釋的重點不是他好帥、攝影拍大哥好專業、美術版面構圖好讚⋯⋯這種看似專業其實根本沒講到重點的社交修辭)。
請留意的版面左邊大標題上面的細節,這堆編年史的球員資料,從1973年出生,1992年加入職棒,1994年以鈴木一朗的名字登錄,1994年球季創下200支安打的紀錄,2000年前往美國加入西雅圖水手隊⋯⋯重點是編輯(文編、美編、總編)把1994年的那兩行字換色,跟其他的白色字作區隔,而是跟大標一樣的櫻花粉紅色。再說一次,什麼叫編輯,這就是編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