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有機器人和飛行器迎接的工作室 就像在星際間漂流旅行

郭奕臣藝術 工作室

 鄭雅文
 簡子鑫

 

郭奕臣  新媒體藝術家,1979年生,畢業於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主修電子影音藝術。作品《入侵》曾代表臺灣參加2005威尼斯雙年展,是歷年最年輕的臺灣參展藝術家。曾獲臺北美術獎首獎,入圍台新藝術獎,作品持續於各國展出。最近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臺,正朝著讓各國藝術家自由交換彼此工作室的目標前進。

%E4%B9%9D%E5%AE%AE%E6%A0%BC6 IX 9799

走進曾是紡織工廠的「空場」藝術聚落,長廊兩旁是一間間藝術工作室,每扇門裡都像一顆星球,標示不同藝術家自轉的國度。推開其中一扇門,十坪大的空間亂中有序,工作桌上散落著工具,角落一隻白色小機器人正抬頭看著,空間裡隨興自在的氣氛,一如工作室主人郭奕臣給人的感覺。

%E4%B8%BB%E5%9C%96 IX 9967

 

工作室正中央擺著一個大帳篷,裡頭只有一張彈簧床,每當工作疲憊了,郭奕臣會鑽進帳篷裡稍作休息,他閉上眼睛,阻隔外界的紛擾,此時心裡像是一臺空拍機,鏡頭穿過600坪大的廠房中,來到十坪大工作室,看見自己正在帳篷中睡去,在一間諾大的紡織工廠裡,好似游牧的人。

來自高雄的郭奕臣離家20年,曾在各個城市間駐村,紐約、法國、臺北,但無論去哪,還是習慣在帳篷裡睡去,小小的空間裡,乾淨無物,給他被包覆著的安全感。

%E8%B7%A8%E9%A0%81 IX 9650

 

2012年,郭奕臣是第一批進駐空場的藝術家,長年在西門町租屋的他,以往都在家中工作,但隨著作品越來越多,租屋空間已無法容納,再加上無法明確區分出工作與自己的生活,決定另尋工作室,成為空場的一份子。

 工作室藉由不同家具,能清楚劃分出區域的功能,大木桌上散落著馬達、十字螺絲,是長期工作的痕跡;中央的帳篷外貼滿喧囂的剪報,裡頭卻如同臥室般寧靜;右側的沙發與木箱成了接待訪客的客廳;左側的貨架擺放著作品,牛皮紙箱清楚的標示年分,20 年來的創作幾乎都濃縮在這個空間裡。

 

003

 

郭奕臣有著來自南臺灣的熱情,每提到一件作品,他就開始搬梯子四處翻找,直說要讓這些作品出來透透氣。沙發旁的白色機器人名為「倖存者號」,是郭奕臣2007年的作品,想像著末日之後,探勘地球的機器人;貨架上的紙箱,裝著一張張他向紐約街頭流浪漢所購買的紙版,這是作品《Home-Less is More》,收納著2013年的紐約記憶。

桌上擺著郭奕臣去年創作的繪本──《宇宙掉了一顆牙》書中描述爸爸開著車載全 家人到墾丁看哈雷彗星,當時他剛好掉了一顆牙。每隔 75 年才能現身一次的哈雷 彗星,是他與父親之間的回憶;在他十歲那年過世的父親,似乎也成了宇宙中的 彗星,記錄著 75 年一次的約定。

在工作之餘,郭奕臣喜歡到空場的頂樓天臺,望著天空,看著臺北川流不息的車 流,思緒淨空,反而多了創作靈感。經常在世界各地駐村的他,深感藝術家常為 尋求駐村資源耗盡力氣,當在國外駐村時,原本的工作室即呈現閒置狀態,因此 決定創立藝術家工作室交換平臺「STUPIN」,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能夠彼此交換 工作室,不論身處世上哪個角落,都可以認真創作,輕鬆交友。在名為世界的宇宙中,郭奕臣也即將到葡萄牙交換工作室,開始自己的下一趟星際漂流。●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