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 地方誌
口述=林峻丞
甘樂文創領頭人物,待過電視圈做節目企劃,二十四歲那年返鄉創業,將老字號肥皂工廠打造成知名品牌。甘樂文創是他放下過去成就,從回饋鄉里角度出發,重新東山再起的文化事業。
文字整理=Ling
攝影=李盈霞

在回三峽創業以前,我待在電視圈打滾了四、五年,最後一份工作是做TLC「瘋台灣」的節目企劃,一年後我決定回到故鄉工作。家裡有一間老肥皂工廠,我回來重新創了一個品牌叫「茶山房」,做行銷包裝也研發新的產品,經營的四年時間,公司成長速度很快,不到半年就回本了,最好的時候一年營業額快到五千萬。也許是每個人到不同階段的心境會有所不同,我一直覺得企業賺錢,還是要有一部分的資源投入地方上,因為地方產業或文化,需要有一股力量下去深耕支援。
我們這個年齡層跟上一代有一個文化鴻溝,文化斷層很明顯,三峽這些年來的藝文活動、養分資源,都得從外地汲取,青年在故鄉看不到希望跟未來,真正有能力和想法的人不會留在三峽,因此我覺得應該要有人來做點改變,帶頭做一些事情,因此我們開始做不一樣的嘗試。
甘樂文創這個空間本來是茶山房體系下要經營的,那時候已經規劃一年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但那時候股東不同意,於是毅然決然投入這個新事業,從公司退股。這是很大的決定與改變,我從二十四歲那年返鄉開創公司,中間也曾耳聞人家說我年少得志,但我一直認為我始終保留那份初衷,既然已經成功過一次,就不妨再重來試看看。
我們有六年的時間帶國小的孩子在山上種絲瓜,種絲瓜只是一個改變的過程,讓他們去付出然後得到收穫,在那個環境他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些事。漸漸地觀念上也會從這件事情開始去改變。這地區有一票弱勢的孩子,從學童、青年到成家的階段,很多家庭是處在一個劣勢的環境下代代循環,我希望透過我們這群夥伴和這個平台,從社區營造、辦地方活動、策展,到創立獨立刊物,創造一些機會,讓青年看到一點未來和希望,能漸漸為三峽帶來改變。
「甘樂文創」的中文含意是指甘之如飴、樂在其中,英文的「Can」代表「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 We can do it.」,設計Logo時把C跟A串在一起,就變成無限大的符號,甘樂的定位和走向沒有侷限,它有無限可能的機會和想像。這裡的每件事情,每位夥伴都可以一起參與,像有人提議說週末在院子辦市集,我們就提供空間和資源,重點是我希望年輕人有想法,然後有能力去實踐。
而《甘樂誌》,也是我們帶著幾位在地的年輕人一起做編採,雖然他們在外地念大學,但還是利用其他時間去做這件事,這些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但我覺得這是個養成的過程,讓青年未來有機會返鄉待下來。
我們希望《甘樂誌》是站在新北市看台灣,因為這幾年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刊物,可是新北市沒有,所以我希望甘樂成為代表新北市的那本獨立刊物。《甘樂誌》一直在寫庶民人物的故事,而我是三峽的子弟,所以刊內會有固定的篇幅介紹三峽的人事物。另外還有幾個固定主題,像是薪火相傳在講台灣一些年長的長輩想傳遞的觀念、價值和技藝,那是我覺得可以留給年輕人去思考吸收的東西。也有像甘樂青年,挖掘出一票默默在自己的領域上努力付出,像小陀螺一樣在轉動自己生命的人。這本刊物最重點要傳達的,就是能帶出台灣最根本的東西。
創刊已經快三年,每期都是雙月刊,一次討論一整年主題後,再慢慢做修正。我們不會試圖要依循哪種脈絡去討論,只要內容有趣、好玩,能夠幫一些小人物發聲的相關的主題,我們就會很樂意嘗試。
例如有一期主題是「幸福」,我們用了很多不同的面向去想出詮釋幸福這件事,譬如說生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又不想直接報導生小孩,就會想到可能是從孩子所衍生出來的一種工作,才想到介紹小朋友滿三 個月要收涎用的餅的店家,對我們來講那就是一種幸福的工作。
而這幾年很多人廣泛的在講不幸福,一直抱怨,導致於自己真的會變得不幸福,可事實上台灣人比起很多國家算幸福了,所以我們 就想說用一部份篇幅請外國人來講台灣,由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一下。薪火相傳的欄目 裡有雲林賣麵線的大哥,麵線裡有蛋,那是 雲林人的早餐,有人剛拔完牙嘴巴只能喝東西,他就會買這個麵線來吃,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的小事。
最近這幾期我們也規劃去走新北市北海岸地 區的偏鄉,這是兩年的計畫,因為北海岸算 是偏遠行政區,我們想去深入了解當地人或 是年輕人,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裡面有沒 有幸福的故事在裡面。像我們上次去貢寮, 發現住在那邊的人口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外籍新娘,很少碰到青壯年。不想站在反核的角度看那個地區,想更廣泛的去看貢寮人 的心聲。
甚至想說甘樂的夥伴有沒有可能幫當地做一 些事情,比如說用我們在三峽的經驗翻轉, 讓當地的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和土地,可 以透過帶當地的孩子來寫社區報,跟學校裡 的國語課程結合在一起,透過這樣的方式開 始記錄自己社區發展的故事。說不定他們長 大之後,還有機會回到社區裡頭,因為至少 他在國中階段已經很認真的去認識自己的家鄉,了解自己的文化。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做這樣的事,我想是那時 候在做「瘋台灣」節目延續下來的,我們是 出外景的節目,從企劃、勘景都要一個人 做,某地區的企劃定好後,我就得要下鄉去 找採訪資料、人物、故事,回來再重新寫腳 本,透過那個過程可以很快成長跟進步,增 加自己的閱歷。這件事情是有趣的,希望藉 由《甘樂誌》的採編流程中,也能帶給甘樂 的夥伴們有所獲得。
當人在最沒有資源做事的時候,那個過程就 是在訓練你的眼光跟能力,這是一個打基礎 的過程,如果當有一天資源進來的時候,我 會更清楚知道我要做什麼,因為那些累積醞 釀的時間和經驗,會讓你想得更仔細完整, 瞭解怎麼去做對這塊土地是有效益的。就像我們一直相信的吸引力法則,懂得成就別人 才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