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運動
跟自己的情緒對話


一種情緒反應 身體的運動心理學


「呼吸式深蹲」的肌力訓練過程中,持續愈久,愈能感受到情緒的轉折。
「呼吸式深蹲」的肌力訓練過程中,持續愈久,愈能感受到情緒的轉折。


周遭愈來愈多的朋友開始嘗試運動,像是慢跑、健身、騎單車等等,但是無法持續成為習慣,中途放棄的也不少。這樣的原因跟運動時的情緒變化有關。

人的身體和心智是演化的產物,百萬年來的適應環境,讓我們的身體和心智具備了在自然環境趨吉避凶的本能。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本能就是「情緒」。情緒是身體狀態的警訊,在狩獵時代,身體的能力是狩獵行為裡最重要的本錢,消耗體能如果不能換取充足的獵物,對於生存是極大的威脅,也因此,身體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能量是否以危險的方式消耗。人不能等到能量耗盡的前一刻才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力氣,必須很早預警,而這個預警機制,就是情緒。早在人體真的沒有氣力之前,情緒警訊就已經吵翻天,換言之,「當我們覺得我們已經很沒力氣的時候,其實還很有力氣」,這一點,在運動訓練裡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發現。

有一種訓練很適合讓運動員體驗這種情緒轉折,叫「呼吸式深蹲」。呼吸式深蹲的方法是利用 10 RM(用盡最大努力也只能舉起十次的重量)的重量,透過每次反覆之間的幾次深呼吸休息(重量不放下),將 10 RM 的深蹲連續做到 20 下,這是一種刺激肌肉生長的訓練法。這種超越理論值兩倍的肌力訓練看似不可能,如果實際去嘗試,就會知道其實是可能的。不過真正有趣的是,這個大約三分半鐘的地獄,其實會讓人經歷許許多多的情緒轉折。

開始的三至五下,人還可以保持樂觀,接近第十下的時候,腦海裡會開始出現雜音:「真的嗎?真的可以嗎?」、「其實這樣就好了,我可以明天再繼續」、「我是不是哪裡痛?要不要停下來?」

如果仔細聽,你會發現心理的(未經訓練的)自我對話大多是負面的,而且「勸退」之聲此起彼落。不過,這還不是最精彩的,超過十下,你會感覺到成就感配合著危機感,雖然有意識地知道自己在超越,可是管不住的是身體裡的警鈴大作,隨著壓力的持續,警鈴越來越大聲,到 16、17 下的時候,身體的警鈴已經鬧到你無法思考,有一瞬間你會忘記自己在做什麼,這時候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

終於完成 20 下的時候,身體很可能已經進入極度地疲勞,不過放心,疲憊可以在短時間恢復過來。此時此刻的情緒又是如何呢?出乎你意料的,在最累的時刻,情緒卻是甜美無比,這是因為人的情緒可以自我調節,當負面情緒鋪天蓋地而來,正面情緒也悄悄開始抵抗,只不過當運動還持續的時候,負責警戒的負面情緒高張,正面情緒永遠略遜一籌,但是,當運動停止,負面情緒失去源頭,瞬間消失無蹤,這時候已經蓄積許久的正面情緒突然沒有對手,變得獨強獨大,人也就進入的一種全世界最快樂的感受。

找個合格的教練,學習完整的技術,然後體驗一下這趟精彩的情緒之旅。▍





文、攝 何立安



何立安 運動玩家,台大政治系畢業,雙碩士,留美體育博士,曾擔任「打架國手」。目前於文化大學擔任體育系助理教授,喜歡探究運動的教育及哲學意義。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