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觀看老屋的方式 老屋的容顏
口述.攝影=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工作室」團隊,親自到臺灣各地尋訪老屋,以攝影及文字細微捕捉各色建築。著有《老屋顏》。
撰文=鄭雅文

老屋有種神韻,累積了時光,讓人忍不住好奇親近,然而喜歡老屋的人多,真正了解老屋的人卻少,我們以前常常想,有沒有一種觀看方式,能更加認識老屋?不僅僅是對於老屋的喜愛,更能關注老屋的微小細節,看到臺灣人生活的軌跡。
起初,我們只是因為喜歡在臺南的巷弄行走、拍照,回頭整理照片才發現,無論是小孩或老人家的身後,都少不了老屋的建築元素:鏽蝕的鐵窗花、精巧的磨石子地板,以四方連續的概念延伸幾何圖形,牡丹、蝴蝶等吉祥象徵的圖樣等等。這些身邊的建築元素其實很美,我們便開始從街道中抽離這些建築元素,以鐵窗花、洗石子、磨石子⋯⋯為拍攝主題,在社群網站臉書成立「老屋顏粉絲團」分享照片,引起許多人的關注,粉絲們也開始分享自己周遭生活中的老屋細節,越來越多圖像資料,促使我們開始研究臺灣各年代的建築,梳理出老屋的歷史脈絡。
臺灣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移轉,這些時代軌跡,都在建築裡刻下記號,尤以日治時代之後的老屋舍,更是普遍存在我們生活中,爺爺奶奶老宅院上的鐵窗花,老屋新生空間裡的舊磁磚,細看這些建築元素,有了許多意料外的發現。
以鐵窗花為例,1920年代傳入臺灣,以黑鐵為材,製作出各種花紋的裝飾工藝,日治時期多以日本的意象如富士山、櫻花,到了國民政府便以梅花為圖樣,僅僅一個鐵窗花,就能看見時代遞嬗的光影。而客製化的鐵窗花也顯現了老工匠的技藝,眼鏡圖樣的窗框,像一副副掛在架上的眼鏡;在高雄港鹽埕區的民宅,我們發現一幅窗花,以海面上航行船隻製成,航海景象栩栩如生。

而另外一種常見的老屋素材磨石子,是種將石材經過填石、磨平後的建築工法,用於牆面或地板,蝴蝶、牡丹等吉祥圖騰常出現在民宅或廟宇間,也曾在市場地板上看見相機圖樣的磨石子,由此可推測曾為相館的歷史;另一種洗石子建築技法,則是將細石及水泥漿均勻混合,呈現表面粗糙感,就像堅固的紙粘土,包覆在物體表面,使用於屋舍的地板或牆面,洗手臺上的圖騰雕紋,甚至製成老鷹、猴子等立體雕像。
紅磚則是以黏土燒製而成,質地厚實,可像積木般靈活堆疊,以前有些老人家,還會悄悄拿下一塊鬆動的紅磚,在牆面後頭藏私房錢。而時常與紅磚搭配使用的水泥花磚,不需窯燒,透過入模、加壓、乾燥等程序即可製成,透氣通風,常用於廚房、廁所、陽臺,並可自由變換花樣,我們曾在安平的巷弄中,發現民宅陽臺以兔子形狀的花磚堆疊成為圍牆,兔子活潑而旺盛的繁殖力,在早期有多子多孫的象徵。
磁磚作為一種牆面的裝飾性建材,從清領時代的臺灣便已經開始使用,早期的馬賽克磚大小較多元,上色的方式也不同。較特別的馬約利卡磚更是老一輩長者眼中的財富象徵,馬約利卡磚造價昂貴、圖像精緻,使用的數量越多,越能彰顯其地位。由於早期仰賴海運傳輸的關係,因此在沿海地區及離島的屋舍最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