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情味的 Fine Dining
一種滋味 舒舒服服吃頓飯
搬回臺北五個月,這地方,已經來了好幾趟,吃飯,喝下午茶,帶來訪的外國朋友用餐,他們總是很滿意,在木地板喀喀走著,看著樹影苔痕,舉止舒坦,微笑蕩漾。
老房子,綠庭園,枯山水,木門窗,坐在那裡,心忽然就定了,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尊肉菩薩。
菩薩只聞香火,我們卻要吃飯,這裡的食物也挺好,像空間一樣,感覺舒服怡然。年歲漸長,才知「舒服」的意涵,真的就像穿著一件寬鬆棉衣,縐褶紋路熟悉熨貼,與骨架皮膚融洽吻合,恍如無物,卻又呵護保暖。
舒服不是華麗精緻,是用心,無微不至,細節環環相扣。就說一雙筷子,一碗白飯吧,這是中菜最基本的配備,也是最要命的盲點,我去過的中餐館,門面再堂皇,菜色再講究,這兩樣總要露餡。筷子通常粗笨,沉重,甚至用不銹鋼扁筷,令人舉物維艱。白飯更糟,半冷不熱,黯淡無光,飯粒不是太軟就是太乾,甚至夾雜剩飯,馬虎又寒酸。
這裡的筷子,筷頭尖巧,箸身輕盈,光潔卻不滑手,舉筷靈活捷利,手指的觸感好,夾物入嘴的口感妥貼。米飯更講究,用林龍星(註)的池上米,以日本菊花土鍋炊煮,整鍋端上來,打開布袱,米香四溢,光潤晶瑩,飯味濃郁咬感豐腴,配著酸香漬菜,吃來痛快窩心。
華人愛吃,對滋味津津樂道,卻忽視空間與器物,不講求吃飯的情境,其實氛圍對人影響至深。空間非但承載身體,也會形塑精神。環境與食味,相互滲透濡染,飲饌不只是舌齒的局部享受,也該遍及視聽嗅觸各種感覺,使人通體舒泰怡然,這正是西方 Fine Dining 的原意,飲食應該是整體感官的完滿經驗。
樂埔町舊名錦町,原是日治時代的官舍,荒廢多年。幾年前,臺北市政府展開「老房子文化運動」,交給民間整繕修復,換取九年經營權。承包這棟老屋的「立偕生活文化」很有心,花了一年半仔細修繕,糊壁鋪瓦,恢復舊屋風華,又費心琢磨菜單,精選臺灣各地食材,融合西式技法,做出日法風味的創意菜。
臺南官田的菱角,做成木舟似的脆片。清嫩的蒸豆腐,是廚師用嘉義布袋的鹽滷自製,味噌來自苗栗,是木桶發酵的手作品。薄軟的玫瑰菇,豐厚的黑美人菇,由彰化大村直送,市場還買不到。藕片是觀音的,芋條出於大埔,柿餅來自新埔,菜苗嫩葉和食用花,清美無渣,來自埔里的歐亞農場,一枝一葉都有出處,毫不含糊。
即便絲瓜都有講究,是斗南農家的自育種,以橄欖油炒軟後打成濃湯,色澤粉青,瓜味馥郁,湯底還有隻蛤蜊,是「蛤蜊炒絲瓜」的美妙變奏,非常好喝。
松阪豬彈牙,胡蘿蔔豬腴軟,是彰化田尾的永隆牧場養出來的。魚蝦由宜蘭的大溪漁港採買,秋冬時節,胭脂蝦嫣紅柔嫩,馬頭、青甘、紅喉當令,肉細味濃,鮮滋可口。
還有池上白飯和萬丹紅豆湯,吃一餐,全臺走透透,就像這裡說的,「用一頓飯的時間環島旅行」。然而這不是炫奇,有產地的小農食材,凝聚了風土精華,最純實可靠,味道也最好。
吃食材,吃空間,吃器物,婆娑的老樹,迂迴的廳廊,深斂的木色,溫潤的瓷碗,在樂埔町吃飯,有身心舒暢的整體感。歷史與季節溶入食味,彷彿時間也可以細口咀嚼,這是臺式情味的 Fine Dining。▍
註:曾奪得第二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總冠軍。
樂埔町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67號
電話:02-2395-1689
網址:www.leputing.com.tw
文、攝 蔡珠兒
蔡珠兒 南投人,天秤座,文字從業員,散文專業戶。旅居倫敦和香港多年,2015 年鮭魚返鄉,搬回臺北定居。喜歡植物和食物,熱愛烹煮與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