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畔的市仔頭
承載歸鄉夢想
一個設計 拆解新 3D 藍晒圖的設計語彙
從 2004 年啟用的臺南海安路藍晒圖,最後在 2014 年 2 月以刷白牆面的方式消失於臺南,但在 2013 年面臨拆除危機時,引起了市民的關注,我覺得會產生討論的現象,是跟兩個集體記憶的面向有關:第一是很多人對這個舊城區的再生印象是從藍晒圖開始的,它慢慢演變成改造的象徵;第二是它讓住在這裡的人確認了一件事:過去曾經美好又沒落的城市記憶,其實是可以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讓街區長出新的可能性。
藍晒圖化解了臺南人對於環境因歷史變遷,興起又沒落的一個心結,同時聚合了歷史再生、文創興起、年輕人返鄉創業的風潮,因此大家對它特別有感情。
現在新的 3D 藍晒圖,是位在臺南市新光三越百貨對面的日式舊司法宿舍群,它延續了藍晒圖一貫藍底白線的白描方式,但這次突破以往的不同,我們用線性的鐵條去填充空缺的結構,將空間感捕捉回來,目的是讓人可以走進裡面去感受完整性(註)。
我不確定新的藍晒圖是否可以像海安路藍晒圖一樣走到 10 年,因為現在每 2、3 年就有新觀念產生。新藍晒圖的用意就是希望透過藝術介入讓大家對這處微型的文創聚落有信心。一方面藉由原來大家對藍晒圖的喜好來造訪,像序曲般帶動後續的硬體、營運計畫,展開新的市景;二來是讓文創工作者感受到這是一處具有能量且蓄勢待發的場域。特別是這裡的每個據點,都是由進駐的文創業者自行改造及運作,有別於大團隊去營運整個園區。
在這 10 年中,我們也有注意到臺灣各地會有類似的作品出現,其分辨的訣竅是,第一、單消點的透視效果;第二、實體物件的必然存在,與畫面共同建構出的虛實感;第三、要發生在有歷史、記憶的場所,最理想的環境是廢墟與破敗的地點;第四、尺寸的標記,透過以上的條件便會創造出難以置信的錯覺效果。所以當我們發現這些模仿的藍晒圖,依照上述條件還會幫它打個成績(笑)。
目前文創的發展很蓬勃,但不管是硬體改造或者是產業活動仍然是比較淺根式的,文創熱潮終會過去,因此重新理解跟發揮舊有的文化才是比較重要的課題,最怕是沒有從聚落地點的生活文化提煉,而是用商業手法處理,這時候就危險了,因為它會加速砍殺掉原來的文化。
為了將根紮得更深、更廣,新一年我們將持續進行古鎮的改造及關注農創的議題,以朝向多贏的方式進行,去找到兼顧文化深度跟商業強度的方式。▍
註:「打開聯合」設計師賴錦德另外補充幾點:3D 藍晒圖的元素有半立體的木質家具,以及鐵組構的立體家具。並利用鐵架實際拉出平面透視消失線,觀眾就可以感受到到從立體、半立體轉換到平面的空間層次感。
口述=劉國滄
成功大學建築碩士,打開聯合工作室主持人,帶領團隊在臺南參與了海安路藍晒圖、安平樹屋及佳佳西市場旅店⋯⋯等設計。
文字整理=陳坤賢
攝影=倫敦男孩
圖片提供=打開聯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