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old streets
林柏宏
臺北人,演員,曾演出電影《帶我去遠方》、《到不了的地方》等;2013 年擊敗7萬人,演出好萊塢電影《變形金剛4》,近期作品為公視大戲《燦爛時光》。喜歡觀察巷弄裡生活的人,磨練演技。
撰文=鄭雅文
攝影=韓承燁

晾在二樓洋房欄杆上的衣物,衣角還滴著水;走進赤峰街,生活痕跡很明顯。大學時代起,我開始有到光點看電影的習慣,看完電影後就拐進小巷裡閒晃,一抬頭就能望見二樓的洋房,有獨自看電視的阿伯,圍著餐桌大笑的一家子,走到垃圾桶丟紙屑的年輕人。我常停下來看著屋內的人出神,還能清晰聽見他們的說話聲,就像一齣齣生活劇場開展眼前。
這樣的場景使我想起在《燦爛時光》中演出的畫面,劇中我喜歡的女生家裡開麵店,房間正好也在二樓,只要從一樓就能和她打招呼。這般情景不會出現在大馬路,只能發生在小巷裡,人與人的距離非常近。
赤峰街一帶舊稱「打鐵街」,臺灣光復初期,臺灣製造業興起,汽車材料行開始進駐巷弄中。時移事往,這條街道逐漸沒落,近幾年卻因為個性小店陸續在這條街上開張,有咖啡、洋食、服裝和生活器物等。我覺得這裡和官方規劃的文化園區有很大的不同,沒有過度濃厚的商業氣息,一家家獨立的小商舖,重新造就並復興這條近乎凋零的巷弄。
走在赤峰街上很舒服,店鋪雖多,卻寧靜而不喧鬧。每次有外國朋友來,我都特別喜歡把他們「拎來」赤峰街;造訪每一間店、咖啡館都像是走進一場展覽,裡頭有著店主亟欲分享的一種生活態度,雖不華麗,甚至帶點兒拙氣,卻極度真誠,這也是我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開始著迷於這一帶的起點是日子咖啡,咖啡館老闆是執導我人生第一部長片《帶我去遠方》的導演傅天余。拍完電影的那段時間,常常泡在咖啡館,才發現一間咖啡館的經營不如想像中容易,傅導的咖啡館中有許多報紙,她說這代表每一個重要的日子。從此我每到一間咖啡館,都會注意空間的每個細節,因為裡頭有店主想與大家對話的用心。
這幾年咖啡館在赤峰街開得越來越多,像一喝就上癮的響板咖啡;空間每一項老物件都很精彩的Modern mode cafe;據說老闆之一是演員張少懷的時光小屋,雖未曾去過,也早已收進我的口袋名單。這些咖啡館賣得不只是咖啡,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想像。
其實不只有到咖啡館,更早從高中開始,我就 在捷運中山站附近剪頭髮了,這裡像東京的南青山,街巷間有許多風格髮廊。至今我仍維持老習慣,剪完頭髮後會繞到赤峰街,在小器、赤峰 28 和各式服飾店間走逛;進去看看老闆又選了哪些物件,戴戴架上的眼鏡,或翻翻時尚衣款,店員們不會刻意打擾,只會在有需要時解答 疑惑。不買也無妨,儘管空間不大,無壓力地走逛,最是舒服。
耗了整天,總會肚子餓,有次朋友帶我到無名排骨飯,我一吃就愛上這種簡單、大剌剌的食物。小小的鋪子裡擠滿了人,每道料理都像是爸媽做的家常料理,不特別精緻,卻很能入心。
從赤峰街口走出去,就能看見建成公園,我覺得 一座公園對城市來說很重要。也許是小時候常會回到彰化親戚家的關係,在秋收後的稻田,我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總愛在土堆中焢窯、田埂間穿梭跑跳,很懷念當時的田園生活,而公園就是城市中的一方綠洲,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被困在水泥叢林中的孩子。
曾經和朋友在建成公園聊到凌晨一點,赤峰街的房舍只剩零星幾個窗格還亮著,當時我正在東引當兵,對未來非常徬徨。我一邊與朋友聊天,一 邊觀察深夜公園裡的人,有高中情侶在溜滑梯旁打打鬧鬧,小巷暗處依稀藏著成雙成對的人影
⋯⋯當時的我,還不確定未來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不過就如同這條巷子,繞了一個巷口,再過 一條小路,只要慢慢走,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燦 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