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浪人逐夢
這・世界音樂節


一種策展 辦場音樂節測試潮流的脈動


44 5
張四十三說「這‧世界音樂節」是臺灣第一個產業媒合的世界音樂節。


角頭音樂隱身重慶北路四段的老公寓樓上,周遭都是電子工廠;張四十三的會客桌上擺著兩支手槍,其實是點煙的打火機。這個勉強稱為臺式 Loft 工業風的辦公室既不潮也不文青,卻是臺灣獨立音樂重要的發生地。

猶如七〇年代臺灣貿易商常以一卡 007 手提箱,跑遍全球找商機,早年張四十三也這樣幹,只不過他攜帶的是「活體」,如紀曉君、伍佰等歌手,飛到歐洲 WOMEX(World Music Expo)參加世界音樂節。除演出外,他一直默默觀察著世界音樂(World Music)的內涵與風向。

「在臺灣許多人認為少數民族的音樂,才叫做世界音樂,但走到當代,世界音樂融入了傳統、流行與電子音樂元素,也結合繪畫、舞蹈、影像等多媒體藝術形式,十分多元豐富。」張四十三說,強調共生、和平、土地、遷徙與流浪精神的世界音樂,在當代越來越受歡迎,甚至已經是國際流行音樂的趨勢。

「臺灣現代的原民音樂和民謠,光靠一把吉他走不了太遠,若能搭著世界音樂風潮走上國際舞台,將會被更多人認識。」12 月初登場的「這‧世界音樂節」正是因此而創建的雙向舞台。

不同於一般音樂節演出,八場表演採一次一組臺灣、一組國外團體的形式,多點了 PK 味道;張四十三在演出團體的配對上頗花心思。像邀來「二手玫瑰」,算是中國大陸第一個視覺系樂團,演出時常不按牌理出牌地穿著秦始皇,或是紅配綠的東北農民服裝,想來想去還是把「新寶島康樂隊」推出去對尬車拼,定能爆出火花。

與紀曉君同組的「柬埔寨太空計畫」,是一個由澳洲樂手+柬埔寨女歌手和鼓手組成的樂團;背後有段彷如電影《樂士浮生錄》+《尋找甜秘客》的故事:一位外國遊客到柬埔寨旅行時,發現一捲赤棉前的音樂卡帶,才知道在 60、70 年代當地迷幻搖滾樂相當盛行,但這些超級厲害的樂手早已歿於內戰。巧的是,一個澳洲樂手在 PUB 聽見有女歌手竟唱出卡帶裡頭的歌曲,幾經輾轉,共同組成了專唱 1960 年代迷幻搖滾的團體。

該樂團因馬世芳在臉書轉 PO 而被張四十三注意到,去年趁著員工旅遊到吳哥窟,前往拜訪而邀約來台,他自己都相當期待。而紀曉君這次演出也不同於以往,首度與新樂團合作,原鄉天籟在電子音樂元素激盪下的撞擊,令人充滿想像。

表演之外,音樂人追逐夢想的歷程,是電影裡頭永遠取之不竭的靈感。音樂節中有兩組講座,分別代表著不同世代與階段對於音樂的叩問行動。「浪人築夢、邊講邊彈」中曾健裕、江鳥和吳欣澤將分享他們如何為音符撥動心弦,買張機票飛向音樂原鄉學習沖繩三味線、西非鼓和印度西塔琴的故事;張四十三特別希望邀請所有有音樂夢想的學生來聆聽。

「半農半樂」的講座,是屬於音樂人第二人生的實驗,在宜蘭南澳的陳冠宇、以莉高露,以及因 311 地震而返回沖繩老家務農的玉木哲太郎與玉木智子,都是張四十三的老友。臺日兩對音樂 Couple 身體力行,到家鄉務農,也沒有放棄玩音樂,很難得地在音樂節中現身說法,展開精彩對談。

而張四十三自己也將與中國「北京戰馬時代」 的劉釗、「二手玫瑰」主唱梁龍、香港「上揚 愛樂」演出品牌執行長顏榮志,以及臺灣風潮唱片企劃總監于蘇英,一起探討世界音樂的品牌經營心得。

跟張四十三辦過的貢寮海洋音樂祭相比,這次節目規模不算大,但較大挑戰的是把美國夏日舞台、加拿大小世界音樂、韓國蔚山、阿根廷自由激進等大型音樂節策展人與節目總監都找來,透過平台交流與對談,目的還是讓黃連煜、桑布伊、保卜等臺灣音樂人被看到,增加到各大世界音樂節曝光的機會。

「不過對我來說,辦音樂節並不難,最大的挑戰在於破除父母的觀念。」張四十三笑說,以前五月天怪獸來角頭錄音練唱,常常接到母親的關切電話;後來每當辦海洋音樂祭,就有人把它跟嗑藥聯想在一起。電子音樂潮流興起,夜店、撿屍等字眼又黏過來。但張四十三不放棄,或許他的天命就是要一直不斷地辦音樂節、講座和論壇,創造溝通平台,唯一指向的目標就是要讓音樂見光。▍



這.世界音樂節
時間:2015.12.4∼2015.12.6
地點:臺北市花博美術公園舞蝶館
網址:THIS World Music Fest @ Formosa 社群
入場:免費








張四十三 音樂與電影製作人、角頭音樂老闆。曾挖掘陳建年、紀曉君、四分衛樂團,2000 年夏天首辦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為臺灣獨立樂團搭起重要舞台。下一步計畫將臺灣民謠、原住民音樂推向世界舞台。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