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土鳳梨乾的 真實原味

一種滋味 來自土地的金黃豐饒

撰文=古碧玲
從事新聞工作逾20年,歷任總編輯等媒體主管;做過與台灣好物有關的電子商務網站,出過幾本書。與友人成立「獵果舖」飲食平台。
攝影=美味生活提供

031-6
新鮮鳳梨製成乾後, 另有一種封存時光的滋味。

這些年,金鑽鳳梨或蜜鳳梨成為台灣鳳梨滋味的代表,這幾種鳳梨甜度相當,唯獨似乎少了開英種,也就是俗稱「土鳳梨」的台鳳三號那般酸度與香氣;這些市面流行的鳳梨品種,因甜度高酸度低,較適合鮮食,做成加工品,如鳳梨乾,風味氣味都稍遜一籌。當然,或許我們會說:「好吃的水果生吃就好了,何需曬乾?」

尤其當農業科技已經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經過催芽或其他方法讓四時都有種種水果可食,為何果乾仍見諸於市?我猜想:製成乾,或許是因為往昔順天應時長出的水果產出期間極短,人們透過曬成乾的製程,延長可吃食的時間,卻意外發現:果乾這種封存時光滋味的水果副產品,有其獨立於生果之外的風情;於是乎,果乾成為一項始終上架的產品。

開英種土鳳梨既宜製成果乾,也適合做成鳳梨罐頭,也在台灣曾是世界第一鳳梨罐頭出口國的時代,為台灣賺取極多外匯。然而,這些往日風光,隨著產業生態地時轉勢移已部落土鳳梨乾的真實原味新鮮鳳梨製成乾後, 另有一種封存時光的滋味。

凋零。如今鳳梨乾固然依舊在,卻是少數,加上講究無添加的健康飲食逐漸成風,鳳梨本身的風味,已然成為果乾不添加糖的關鍵。曾吃過一味鳳梨乾,迄今想起還會下意識地吞吞口水——那是以花蓮崙山部落的土鳳梨,加上烏來的馬告一起製成,綜合香芒與胡椒香氣的馬告,提升了土鳳梨的酸甘甜,拿到手一片接一片,一忽焉就吃掉大半罐。

有一回,拜訪崙山部落,在鳳梨田間遇到採收工作中的當地婦女,導覽的溫光亮牧師當場殺了顆鳳梨,遞給在場眾人,一入口,酸、甜、香滿溢,咀嚼著細緻的鳳梨纖維,也顧不得手黏,忍不住多吃了幾片。爾後,又吃到崙山土鳳梨製成的乾,幾乎無法忘情。

在產業凋零,崙山人口大量外移,部落裡僅剩稀稀落落的數十戶務農人家情況下,當地的溫光亮牧師學成返鄉後,一直希望重振部落產業,因緣際會邀請了一直在全台各地協助原住民做有機種植、創立「台灣原味」社會企業的農耕專家吳美貌進入崙山。

抵達當地勘查,吳美貌發現當地土壤為最適於栽植鳳梨的紅土,正想建議種植時,赫然發現部落族人,早期就有著栽種土鳳梨的經驗,雙 方一拍即合。復育後的崙山紅土,種下第一棵採自台東鹿野自然農法的土鳳梨苗;在捨去除草劑、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之下,逐年產出酸度與甜度均高的土鳳梨,而香氣更增添多層次的豐富度。

崙山鳳梨盛產的夏季末,「台灣原味」更將這土鳳梨與烏來馬告一塊兒烘製成乾。製程厚工,耗費數小時與繁複步驟,絕對是寶島的妙滋味呀。▍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