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穿梭日常
看見童趣的小日子
一種視角 用鏡頭說故事

我一直是很草根的人,做什麼事都想要對這片土地和人有一些接觸。這些年來一直從事攝影相關工作,大學時期只要暑假有空就會回母校協助,拍照記錄學校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今年過年回家鄉,和幼稚園園長吃飯聊天,和他提起教孩子攝影的計畫,想要選擇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和故鄉牽起這條線。
在計畫實行前,一方面很期待看到這群大班孩子的作品,一方面也害怕鄉村裡不好募集足夠的相機,畢竟要找到龐大的相機數量並不容易。沒想到募集計畫一出來,不到五天的時間,就接獲學校老師通知,告訴我相機已全數湊齊,有些是家長提供,有些是鎮外的朋友贊助,計畫很順利地在三月底開辦。
從那時開始,每個禮拜我都會坐三到四十分鐘的火車,回到我的家鄉潮州,陪孩子一起看看這個世界。我們一起在學校拍照,校園裡有一塊近三千坪的大草皮,天氣好時能站在草地上,和北大武山一起自拍;有時和帶班的三位老師一起坐在教室裡,看孩子們分享他們假日回家拍到的日常,照片裡都是他們生活中有意思的片段。其中一個孩子拍攝的照片是一格一格的格子,他跟我說,那是他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從紗窗看出去草皮的樣子。
原本跟幼稚園提這個攝影計畫時,只是期待孩子能學會掌握相機,拍攝他們看見的景象,畢竟小孩子的肌肉協調性沒有大人般靈巧,鏡頭容易晃動。因此上課時多帶孩子到戶外拍照,太陽光的自然充足對孩子的照片是很大的輔助,不用太去刻意控制自己拿相機時的呼吸頻率,畫面一樣可以清楚。
第一次教他們上課完全料想不到,孩子們這麼有想像力;畫面可能大同小異,拍出來的樣子卻都有著自己的個性,且多半都很有趣,就像他們講話一樣。有些同學牙齒掉了,頭髮也剪短了,照片裡有自己跟弟弟在玩滴口水遊戲,和弟弟一起去看牙醫,觀富士山,坐火車,還有下雨的放學時刻,鄉村裡的小豬⋯⋯有幾張拍得很像日本電影海報,也許因為孩子的思想很簡單,畫面呈現出一種純淨的美感。
七月倒數的第二個週末,和我一起參與實驗性攝影計畫的孩子們要畢業了。我們一起在畢業典禮的會場門口辦展。這是他們的第一個畢業典禮,也是第一個專屬於他們的展覽和舞臺,但我猜想他們甚至對於「別離」亦沒有太多的不捨。
一個和全家三代一起去日本富士山旅遊的小女生,拉著爸爸和弟弟到現場看她拍的富士山;爺爺奶奶看著孫子在照片裡的日常生活,起孫子照片中的故事,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迎接孩子長大的樣子。
看著攝影課的成果,我突然想起自己小學的早自習,班導師每天都會出一百題練習題,過程對我來說有點折磨。我沒有用太多的心力去琢磨計算孩子們的成果;我只希望能夠透過這個計畫,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挖掘自己對於某些事物的可能性。▍
文、攝 張毓軒
張毓軒 22 歲登上人生第一座百岳,環過十幾次臺灣,看過很多城市,還是喜歡待在鄉間收集故事。一畢業就決定回故鄉工作。當過翻譯,做過舞臺音效,演過舞臺劇,專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