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覽 低碳、有機、全生態的理念
撰文=沈雍士
32年台北人、7年雲林人。 曾是編輯、記者、房屋仲介、古蹟導覽、夜市攤販,開過賠錢餐廳。喜歡鄉下生活。

從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到近來在台灣帶動風潮的小旅行,更多人漸漸體會,每個地方的魅力在於不重複,走入小地方本來的樣貌,平實的日常作息,旅人的身心才得以抒放。所以去台南朝聖老房子;在台北吐納文青色霸氣;自我放逐首推花東;住奢華城堡民宿,非南投清境莫屬;春吶衝墾丁,而海祭在貢寮。這些地方形成風格、生成個性後,沒人會搞混,各有願意埋單的群眾。
什麼是雲林獨有的,那就是魅力所在。2013 年12月25日耶誕節這天,雲林展開連續72 天的「農業博覽會」──別地不能取代的強項、雲林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農業。
在虎尾高鐵特區17.8公頃荒地上,由大藏聯合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夫妻檔甘銘源、李綠枝操刀,人工溼地專家張文賢協助規劃,花了兩年,將地力耗盡的瀕死旱地,變成水鳥、蜻蜓、蛙類和樂融融的雲林農博公園。
農博公園鄰近社區的大排,盛滿養豬與家庭排放的民生廢水,令人掩鼻。甘銘源設置引水工,引廢水流入農博公園人工河。汙水經過鵝卵石曝氣淨化,一路蜿蜒流過林間溼地、愈流愈清,最後匯入人工埤塘牛軛湖,「屎尿河」已然淨化為「塞納河」。苦楝樹旁是沼澤林地,水面隆起不規則陸島,沿岸林木扶疏,水鳥鴨雁低頭覓食,光是肉眼觀察到的水鳥便有17種之多。
雲林農業博覽會的基地完成了。至於地表上的展館,則由台南打開聯合設計的建築師劉國滄、台北大涵學乙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邱文傑,以及帶著宜蘭建築經驗、定居雲林多年的甘銘源、李綠枝,分別詮釋「人、土地、作物」與建築的關係。
農博展館之一「碳匯林場」與園區入口棚架、微笑餐廳、竹構廁所等場館,均採取最低碳足跡、來自雲林古坑鄉石壁村與南投竹山的孟宗竹。竹子成長速度快,強度佳、韌性大,直徑可達12∼15公分;作為建材,竹子CO2 排放量只有鋼構造的2%。碳匯林場選擇傳統木構造「斗拱」垂直水平的多層次結合,搭配茅草綁紮牆面,以友善環境的姿態,述說人類對大地傷痕的反省與覺醒。
台南海安路「藍晒圖」與安平樹屋,是劉國 滄對生活記憶的表現手法。那農博「創意樂 園」呢?劉國滄在雲林青年農民身上,看見充滿信念的光,「讓青年回雲林」成為策展方向。打開聯合設計團隊,以數萬個水果紙 箱與鷹架,搭建仿照總統府的「農民最大總統府」巨型建物。總統府外牆與內牆,由攝 影師林柏樑以「雲林農民群像」為主題,表現農村場景與農民笑臉;藝術家王虹凱的聲音裝置藝術《田鼠和白鷺鷥會說話嗎?》重現虎尾糖廠、蔗農與農村點滴。
「農村卡好」是數座90度攤開直立的大型立體紙卡,真實房舍人物1:1等比例,表 現農業青年生活。劉國滄說:「現代農青 用Google Maps管理百甲田地,或用iPhone 遙控雞舍溫度,年營業額兩、三億大有人 在。」農青不待台北,因為清楚自己能耐, 待農村更有搞頭。「好農進擊大富翁」讓觀眾從勞力、敏捷度等指數,測試自己有沒有改行當農夫的潛力。農村並非救贖職場失意 人的避風港,在「移居雲林事務所」的轉職 評估,供人冷靜思考移居與務農的可行性。
邱文傑擔綱時尚伸展台,思索臨時性建物之 於農村的關係;鄉下婚喪喜慶在路旁、空地 搭起的臨時棚架,鋪上紅藍條紋相間的帆 布,十字鐵腳架上大圓桌板,席上瞬間演出 歡聚別離,這畫面我們都不陌生。建築師將 三座10米寬、6米高的挑空鋼材結構體,組成一種壯觀的驚喜,如同1851年英國萬國博覽會展館「水晶宮」的奇觀。並運用布袋戲
角色「苦海女神龍」,透過電腦運算,將她的劍法套入桁架造型,著上金漆。棚架覆蓋半透明帆布,內部草坪種植檳榔樹,木質地形效法梯田高低起伏。不起眼的平凡事物, 原來也能生成大驚奇。
今年春天3月6日農博閉幕後,每一座從土 地長出來的展館,都可快速拆解,不留下無機物。從泥土挖來的,埋回土裡自然分解; 可回收重組的建材,將遷移至其他地點,繼 續作為環境學習之用。建築師在農博拋出提 案,或許一場博覽會改變不了什麼,卻有可 能啟動蝴蝶效應,或許是多重視農業一點, 多疼惜農人一點,也多在乎雲林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