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a 溪北產物】鳳梨的甜指引回家路徑 小攤車守護爸爸自然農法

Cover story   Live on the Wheels

撰文=葉思吟
攝影=陳志華

李家郁・放棄在服飾業大展身手的機會,回到家鄉協助父親打拚。居住在傳統三合院,持續地開發鳳梨相關產品,熱愛分享自製甜點,期望豐收的那一天。

%E4%B8%BB%E5%9C%96 %E6%BA%AA%E5%8C%97%E4%B8%BB%E5%9C%96011
具有獨特質感的「李旺」攤車,是家郁爸爸一手打造的愛心。

 

至今仍記憶深刻,中盤收購商來我家的那一天,他對沒有施打生長激素的鳳梨,挑三撿四,爸爸有點不開心,忽然間講了一句:「要不就不要買啊。」讓當下站在一旁的我,頓時傻眼。

畢竟,一批鳳梨的收成必須等待一年半的時間,倘若無法順利賣出去,便意味著爸爸500多天以來的付出,將收不到回報,這對家庭或者農民來說,都不是件容易面對的事。當初選擇不施用對人體不好的肥料,也就注定了鳳梨的賣相會比較不受歡迎,既然堅持走不一樣的路,也就只能接受挑戰。

那一年,我選擇離開工作多年的臺北,在妹妹的召喚下,回到家鄉新港生活。除了媽祖繞境期間熱鬧一陣,這裡平時十分純樸寧靜,行走在鄉里間,綠蔭田野讓身心感覺愜意放鬆。原本打算休息一段時間再起步,沒想到爸爸的那句話,卻意外讓我和妹妹扛起銷售鳳梨的責任。

剛開始我們對要在哪裡賣沒有完整的計畫,只知道哪裡可以擺攤就去哪裡,像風鈴木花道擠滿了人車,我們就往那裡去。每天發想新點子,除了賣鳳梨外,順應烈日下遊客的需求,推出冰鳳梨茶,想不到大受好評,卻遭附近商家排擠,要我們離開。

 

%E5%89%AF%E5%9C%9603 %E6%BA%AA%E5%8C%97051
鳳梨乾、奶油麵包與鮮奶吐司是人氣商品。

 

現實的壓力讓我們越挫越勇,開始努力尋找可以繼續擺攤的地點,並請爸爸拼裝打造攤車。爸爸運用我和妹妹小時候睡覺的木床板、拆卸門板等二手廢料,組裝成獨一無二的「李旺」攤車。每周有固定的擺攤地點,除了嘉義縣政府外面,彌陀夜市是我們最常擺攤的地方,偶爾還會跑跑假日市集。

以鳳梨作為主軸的販售條件,如果不是鳳梨的產季,就得花點心思另尋出路。恰巧妹妹與妹夫是烘焙達人,這三年內持續向他們學習,平時以烤布丁、伯爵茶奶酪、奶油餐包、鮮奶吐司與海鹽麵包等主打;盛產季節則推出鳳梨乾、鳳梨酥、鳳梨布朗尼、果醬等限量產品。採用品質優良的日本麵粉製作,少量生產,礙於人力與對於新鮮食材的講究,無法天天供應,只能跟顧客們說聲抱歉。

在夜市擺賣初期並不順利,尤其在堅持選用好食材的原則下,價格成本難以調降。幾年下來累積一些熟客,他們會固定到夜市來買麵 包,甚至默默地幫我們在網路上宣傳,慢慢地開始接到預約訂單,曝光度與可以鋪貨的通路 日漸開展,讓我們知道努力堅持理念能夠獲得肯定。

妹妹結婚後,除了種植與採收鳳梨歸爸爸管理之外,其餘大小事都由我一人負責,體力有時也會吃不消。在出攤的前一天晚上,我會先製作布丁、乳酪,等到當天早上八點起床後,會 一路忙到夜間。下午五點搬貨上車,載運到夜市後上架、銷售,平均每天都是 11 點才回到家。抓到空閒的時間整理處理家務,上床睡覺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了。曾經有一次在擺攤回家之後,我邊洗衣服,竟坐著靠牆睡著了,爸爸看見很心疼,一度勸我放棄。

但是好不容易耕耘出的一片小田地,怎麼能夠輕言中斷?隔天,我毫不猶豫地繼續出門擺攤,一直堅持到現在。開心的是,過程中有時也會有小幫手來協助,讓我在這條路上不會感覺到孤獨。

如果有人問,在創業的過程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忍不住想分享自己大大精進削鳳梨的技術,看起來最基本,卻也最關鍵。從削鳳梨的細微動作裡,回應並支持爸爸對於自然種植的信念。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