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彥】不要去怪環境大家不要都活的一樣

創作對話 創作背後的故事總是有著汗水

採訪・撰文=徐紫柔
圖片提供=狠主流多媒體
周東彥
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MA Scenography,現為狠主流多媒體負責人,創作面向多元豐富,今年10 月將於數位表演藝術節發表作品《空的記憶》。

 

《時間之旅》劇照
《時間之旅》劇照

問:環島,是這世代很多人的夢想,這部片也是紀錄環島發生的事,你是否有什麼要跟觀眾說?

周東彥以下簡稱周與其說我是紀錄明正的環島和旅行,我覺得他更想看世界和他自己的關係,他不只是一環島夢,是世界夢。他以倒立技藝這個實驗創作去環島,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知道之前有人這麼做,用自己的所學和熱愛去賺錢,讓下一代有更多選擇,不只是推廣,他讓往後的年輕人,可以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他片子中說的,不要去怪環境,大家也不要都活的一樣。

問:拍攝過程裡哪些事比較辛苦?

周:辛苦的是在等待故事,和我該怎麼說故事。明正在進行他的一個心靈創作之旅,半年用倒立這個動作環島,不論是把自己放在大山大海中,或是在廢棄的土地上,都需要很大的體力和耐力。我們的拍攝需要用質疑與想像去拿捏與拍攝者的距離。有一次在烈日下,明正進行他的創作二、三個小時,曬紅了皮膚、沁出了汗水,我們也在烈日下曝曬好一段時間。一開始我們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離他太近,他覺得他無法思考創作,但這樣我們無法拍到比較近的觀察,這樣的拉扯維持了很久,後來是在晚上他吃飯休息才能邊吃邊訪。我什麼時候需要靠近,或是什麼時候是侵犯,這過程中我都需要一直去思考。

是他身體上的疲累,那種疲乏是會瓦解一個人的意志力,他那時候是壓力很大的。

有一次,我們去了兒童之家,那一次他的倒立特技表演,台下的孩子們看的好認真,結束後,一個有憂鬱症和一個亞斯格伯症的孩子居然主動去找他聊天,他們老師還說,孩子們事後也跟老師分享那天看表演的心情,這是藝術可以做到的事,我們都感到很不可思議。透過旅程與島上人的互動,他也成長了,稚氣漸漸不見了。

我對一個畫面印象很深刻,一次,他在倒立時,旁邊有個伯伯在釣魚,剛好在他倒立那一霎那,魚一吊,就飛起來了,這個時候,一艘船剛好開進來了,這樣一個巧妙畫面,他說這是天給他的,他就是這樣在旅程中,每一個部分變得更感激、更堅定。

問:拍攝中讓你最感動的事是什麼?

周:過程中接受的幫助太多了,我剪進影片的只有五個幫助的人,但實際上有差不多十五個人。在金門我們遇到請明正吃飯的一個媽媽,甚至是明正到金門的路線安排,有些可能是騎摩托車也沒辦法到達,明正騎到半路,金門媽媽知道這件事,就馬上叫她老公開車去追,幫他把東西搬到目的地。金門媽媽看著明正就像在看自己的小孩一樣,這些人雖然也許沒有太多眼界,但這個就是人情味,不管是跨越到哪裡,我們都可以看到的熱心。這件事情不是只有韓寒遇到,是所有來台灣的朋友都告訴我們,這是台灣特有的人情味。

問:很多人把環島當作一個必須實現的夢想, 你怎麼看待環島對這個時代人們的意義?

周:環島不只是一個浪漫的追逐或遊戲, 更多的是發現世界和自己,發現自己的 不足,甚至是發現原來我有這個能力, 或是原來我可以這麼安定。我最近聽到身 邊的大學生要去國外打工遊學,但我會覺 得現在的年經人真的需要一些有別於你 人生的經驗,先找個工作,一年、二年 也好,再去度假,如果不是這樣,是不是 逃避的成分比用心去體驗這個世界的多 一點呢?

我們生長在一個島國上,對我們來說很有意 義,我們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面,能夠繞 著它一圈,你繞一圈就能夠回來,不用去了 之後還要走原路回來,那個繞一圈的感覺很 好,這樣宜人的尺寸很適合到處去看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