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左一
曾為記者,現任藝文活動行銷。
得了一種不吃甜點就會死的病,是一名暫時沒有貓的專業貓奴。
圖片提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以為20多歲作家,寫得出手的無非愛情、旅遊、飲食、美妝、健身─不脫日風、韓流、台灣一窩蜂流行話題滋養下,被反覆強調珍視再三的生活小確幸。但年方25歲,在文壇發展一路順遂的蔣方舟,以書名自白「我不曾歷經滄桑」。然而展讀全書,叫人忍不住暗地欽佩那些細微入裡的早慧觀點,不禁轉身懷疑─「未經滄桑的,其實是正在閱讀此書的自己吧?」
1989年出生,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第一本作品集,12歲起在《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報刊開設專欄,迄今出版個人著作11部的蔣方舟說「自己的文章還是以批判為主。批判的對象,則是微博上那個水深火熱的社會,新聞裡聳人聽聞的中國,口口相傳的那個恐怖的怪獸」。
而她真能寫。
從日本長跑選手屢次與冠軍錯身而選擇輕生,一路寫到贏家與輸家的「生活餘地」之別。蔣方舟談社會競爭,墨字間收攏的結論是「社會看起來是仇富的,但仇富的本質是仇窮,權力和錢仍是僅有的、被認可的追逐目標。」
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曾因一陣雨躲進街頭林立的咖啡館。氤氳蒸氣及溼熱雨絲並未籠罩其視線,她穿透了城中霧靄的目光,似乎反將整個社會看得更澄澈些。她寫道,「寫作環境大概決定了台灣的文化吧─小清新的音樂與文學,不大像歐美文學能明顯看出在城市中的穿行感,而更像是一邊喝飲料,一邊看著玻璃窗外寫下的;舒服熨貼之極,可視野總有侷限,望不出天之涯地之角。」我讀罷,湧上一陣被看穿的哆嗦。
書中短篇《審判童年》,是蔣方舟向童年的告別宣言。童年本是不需告別的, 時間到了,自然就永別。但自幼便承受才女光環、眾人目光,令她的童年比一 般人更顯尷尬扭捏,天真與殘酷並發。回首正視這段經歷,她以一種決絕的角 度,寫出逼人微微沁汗的篇章,甩頭道別。
散落的單篇文章似是寫尋常人、尋常事,集結成冊才知是剖繪了世代群像。滄桑或天真其實不那麼重要,更要緊的是讀入心坎後,能否悟出了幾分澀甜、撫平了幾道傷痕。▍